陈积忠
传统语文教学有许多好的方法值得借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读和背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而今天,我们却因为一句“死记硬背”就废弃这些好的方法,甚至误入歧途,将语文教学引入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具体说来,当前我们尤其要避免语文教学出现以下误区:
一、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最好方法。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讨论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只有老师提问,却不见学生提问质疑、主动发现问题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虽然是经过精雕细刻、深思熟虑的,有层次、有梯度、有启发性的,但那些问题不是学生提出来的,更不是学生发现的,而是根据老师的教学需要安排的,学生还是被动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能主动质疑,因而不能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这就达不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滥用电化教学
倡导电化教学,提倡多媒体进课堂,很多老师想方设法使用带“电”的教学手段,这肯定是正确的。但有些语文老师却认为电教手段用得越多越好,形式越新颖越是好,这恐怕也是一种误区。这个误区主要是“滥”用各种手段,喧宾夺主,或叫喧“电”夺“文”。如上《桂林山水》一课,如果不让学生发挥思维的想象功能,不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修辞美,而是直接把桂林山水的风景片展现给学生,那么学生的语言熏陶从何谈起?思维训练从何谈起?又如学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课,重点在于学习写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感受其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有老师上公开课却只是把苏州园林的风景影片放一放,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课文,放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让人觉得只是在观看一部风光片。有的教师甚至用看电影代替上课,书本、语言文字靠边站,电教材料成了语文课的主宰,这更要不得。
三、徒有形式,缺乏内容与目标
一堂课下来,课堂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方法不拘一格,但就是缺乏内容,让学生空喜欢一场,几无收获,让人看不到教学的目标,能有教学的效率吗?如上蒲松龄的《狼》一课,教师只是让个别学生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课本剧,其他学生做了一回快乐的观众,却对文章的文辞句法、结构寓意,稀里糊涂,甚至一无所知。这样的课,不上也罢。
四、考试的误区
本来是“教什么就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但考试作为评价教学成绩的手段却导致“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现象长期存在。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决不能让考试束缚我们的教学。我们应该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教语文不是为了培养考试专家,不是为了培养诗人、文学家,也不是为了培养语言学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很好地学习,很好地工作,很好地生活。如此的教学,最终也是不惧怕考试的。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