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教学设计

2009-07-07 09:11刘金萍
新媒体研究 2009年22期
关键词:基础考试计算机

刘金萍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工具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工作岗位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教学设计技能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79-01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使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各个院校的头等大事。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教师,我常常思索这样的问题:我们所给予学生的是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吗?他们的能力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吗?基于这样的思索,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教学设计。

一、面向就业市场设计教学

(一)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我们的学生大多数的工作岗位都还处于一般的事物性工作,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其要求已不再是所谓的专业知识,而是作为工具必须能够熟练使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即熟练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是经过职业的基本训练的工作人员,而我们的学生却不能够通过熟练地操作来完成相应的工作,错失就业机会。

(二)基本知识够用,能力(技术)操作熟练

就教育布局、学校层次来讲,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学生,应以其扎实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娴熟实用的操作技能为能力表现的,具有很强适应性的实用型人才。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在学校完成对学生的基础训练,按照职业岗位对应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限,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技术的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实践为主,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上,满足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工作的需求。

市场对非计算机专业就业人员的要求是:能够熟悉计算机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按照工作要求独立完成相应的设计、实施工作。但就目前看,计算机基础课还没有达到这样目的,还只是停留在考试合格的标准上。学生为达到顺利拿到学分的目的,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仅与考试相关的学习(训练)中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试题,这样使得多数学生结业后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因此,我们就是要面对就业市场来设计教学,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应当教什么,而且要教好、教会。

二、面向学习对象设计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地区间的差异还很大,致使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无异会加大这种差异。一方面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会上网聊天、发送邮件等,上课会觉得太过简单,没什么意思,浪费时间。另一方面,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会消化不了,接受起来有困难,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甚至打退堂鼓,自行放弃。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当适当地采用分层次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应当具有针对性,结合计算机实践性强这一特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到上课有所收获。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工具意识”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广、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企业调研我们了解到,毕业生的80%以上从事的工作都与办公自动化、数据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服务有关,虽然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但却是应用非常普遍、需求量很大的工作。要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学好了会对其他课程有帮助。经过计算机相关基础能力的培养后,给学生再认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的大基础知识和技能后,去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否则学生就会感到这不过是一门课程而已。

(三)针对不同专业设计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既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那它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后续学科的教学效果。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设计,除讲授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原理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相关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在今后的学科中能够得到应用,让所学计算机知识得到延伸。构建以就业为目的,项目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采用:课堂教学+项目实训+校企合作真实项目测试(学生兴趣小组项目实践+企业顶岗实习)。课堂教学部分教材选用的是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国家精品课配套教材;项目实训部分采用由学校相关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合作编写的讲义,采用企业中真实案例样本;在案例教学中,精心选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例如:报纸刊物的排版、毕业论文(设计)的排版、商场销售数据的分析处理等。采用该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教学和学习目标,能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联系起来。

通过案例教学,引领学生去发现计算机的应用所在。此外,还备有相关项目案例库,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相关专业问题和日常事务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工具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根据能力需要设计考核内容

能力考核是教学计划实施的保障。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考核,采用了模块化、完全上机的考试方式,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后,学院全体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教学计划一旦制定,教学考核就是教学计划执行的重要保证,尤其是能力考核,一定要组织相应的人力投入,把制定的技能标准真正的在考核中得以体现,通过考试得到验证。

为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考核内容的设计也是不容忽略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内容深度适中、范围宽泛适当

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对应的。近几年通过我们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了解到企业要求管理岗位的顶岗人员应当非常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入、编辑校对、排版打印。因此,我们在设计考试内容时,对文字的录入速度及正确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在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权重,在考试内容上,我们尽量将试题的范围适当涵盖文员的工作内容。

(二)考试采取过关式、并给予五次机会

在考试形式上,我们采取过关式,将文字录入设为第一关,这也是基于工作的基本需要设计的,此关不过,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考试,记一次考试,成绩为不合格。根据教学内容考试共为七关,即为七个模块内容。五次考试机会缓解了学生们的考试压力,也使学生改变了过去只为考试而考试的想法,收到了以学会为目标、以熟练掌握为目的的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创设更为灵活的学习环境

考试形式的改变,使得学生们的学习有了更为具体目标,学生不在只为拿学分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学校每两周组织一次考试,学生只要是通过考试,即完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学习,成绩记为合格,未完成的课程准许免修,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灵活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盛群力等,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董风服,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猜你喜欢
基础考试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