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当时刻考虑到公民获得信息的自由权。管理措施不应对此构成过分妨碍。其次。不能把所有人都设想成青少年,按照青少年的承受能力设定管理标准。
6月20日,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通过网络论坛与网民对话一周年。媒体围绕着这个时间点,就互联网反腐、网络舆论监督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而就在此前后,政府对网络出台了两项管理措施,均引起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强烈反响。这两个事件把政府如何管理互联网的问题,摆到了政府相关部门面前。
6月初,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一份红头文件,要求从7月1日开始,凡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的个人电脑,出厂前应一律预装一款名为“绿坝一花季护航”的上网过滤软件,以“避免互联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毒害”。
该消息发布后,在网络世界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网民们担心,监管部门会否借此软件对网民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该软件会不会泄露个人隐私?针对网民质疑,工信部紧急回应称,该软件可由用户自行选择安装与否,也不会利用这款软件对用户上网行为进行监控和搜集信息。
网民同时质疑,工信部等几个部委花费4170万元采购一款软件,强制所有电脑安装,是否制造了垄断?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也不得不解释说,该部正计划每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绿色上网软件,并声称凡是技术先进、过滤不良网站效果好的软件,都可以参与竞争。
就在此时,有关部门又出台了另一项管理互联网的措施。6月18日,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对外宣布,今年以来,有公众向该中心举报,“谷歌中国”网站存在大量淫秽色情和低俗链接,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自律规范,严重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损害公众利益。该中心对该网站予以强烈谴责,要求其对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进行彻底清理。当天,有关部门召见该网站负责人进行执法谈话,并宣布暂停该网站境外网页搜索业务和联想词搜索业务,并责令其立即进行整改,彻底清理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
当日,某电视台节目专门对此进行报道,在节目中,有一位高姓大学生控诉谷歌中国的毒害,说他的一位同学由此点击黄色网站。搞得“心神不寧”。但有网民马上就曝光,这个高也其实是该电视台的实习生。高也因此而遭到网民们的人肉搜索,陷于苦恼之中。
政府在出台这两项关于互联网的管理措施时互联网的反应本身,就已证明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互联网进入中国社会已有十余年,它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产业、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它也改变了中国的媒体与舆论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说,由新闻网站、BBS、博客等构成的网络媒体,已经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新闻媒体类型,尤其是最重要的舆论生成场所。
网络舆论更为切近民众生活,更大胆,更为感性,舆论动员、形成的过程更迅速,如果政府是批评对象,则政府所感受到的压力也因此更大。由此,互联网开始影响到政治生态。
对于如此重要的互联网,当然有必要进行管理。特别是因为,互联网作为一个媒体、工具,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便利,但也可能传递很多不良信息,比如可能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黄色淫秽信息。但是,怎么管理,却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如果立法、政策或措施不当,不仅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有关部门陷入被动。
具体应当怎样进行管理,需要有关部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但有一些基本原则似乎是可以予以确定的:首先,互联网是一种信息平台,政府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当时刻考虑到公民获得信息的自由权,管理措施不应对此构成过分妨碍。其次,互联网是整个社会之公器,因而,政府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把所有人都设想成青少年,按照青少年的承受能力设定管理标准,这样的管理将忽视互联网主要用户的成年人的信息需求。
考虑到这两点,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可以采取一种明智的办法,即与社会密切合作。也就是说,鼓励互联网产业的行业自律,鼓励家长、社会人士组织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益团体,对网络进行社会监管,政府则以法律平衡这些社会监管力量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还可以鼓励各个公立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科普等机构、资助公益性社会团体开办针对青少年的健康而有趣的网站。政府还可以考虑对互联网内容进行分级管理,以适合社会对互联网的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政府在出台关于互联网管理的重要措施时,可以考虑召开听证会,开放民众、企业参与,这可以保证最终形成的措施之民意合法性,而社会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