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隐秘江湖

2009-07-07 07:36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门派传统武术武术

万佳欢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北京奥组委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史无前例地让武术成为奥运会的表演项目,其中的煞费苦心地球人都知道——武术是中国独有的骄傲。

可这个在全世界都充满传奇色彩的“功夫”,在现实社会中的神力正在减退,面目已日渐模糊

这两年在网络上走红的“猫耳宝贝”蒋璐霞今年23岁,她正成为一名难得的具有现代气质的女性武打新星。而她的习武经历在同龄人当中,已是鲜有。

看《太极张三丰》长大的蒋璐霞,从小就对少林寺极其向往,因为她只知道那里“最有名”。由于小,她先从家乡内蒙古到沈阳一家武校学了2年,13岁时还是坚持去了河南嵩山,可少林寺不收女弟子,蒋璐霞在少林寺旁守了整整两天未果,只好去了离寺庙不远的一个武校,在那里一直学到17岁,她考上北京体育大学为止。

蒋璐霞的学武经历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武校,几乎成为想习武孩子们的唯一去处。而那些仍然热爱武术的成年人,大都会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不知道去哪里学武。

那个传说中的中国武术的江湖,似乎消失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之中,无处寻踪了?

从1982年《少林寺》红遍中国、民间爆发了巨大学武热潮,到如今,传统的习武者正在日渐减少,并逐渐被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格击术边缘化,中国传统武术在自己的国家正面临着尴尬的现状。

传统武术隐于市?

和蒋璐霞一样,今年31岁的郝晨从十七八岁开始在北京的东城武馆(即现在的东单体育馆)习武。这是一个体校性质的武校,教的都是套路。套路和传统武术不同,它是官方主推的现代武术形式之一,以演练为主,比赛时以类似体操的规则打分。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武校采用的教学内容。

然而郝晨从小就有追求武侠世界中真实打斗的情结。练了一段时间套路后,他自觉没什么进步,就想找到一个“民间高人”指点一二。

他听一些老人说,公园里的老头才是有“真功夫”的。当时还不太能看懂什么是传统武术的郝晨,开始在东单、天坛、陶然亭等各大公园找来找去。两年后,郝晨才在宣武公园遇到了后来的师父王世祥。

王世祥于1951年拜入形意拳、八卦掌大师骆兴武先生门下,修习两种拳法。上世纪30年代,骆兴武曾任张学良将军卫队营武术教官,他去世后留下遗嘱,在十几个弟子中,将“掌门人”之位传给王世祥。如果从这一支的祖师爷一直排下来,王已是第五代。

郝晨找到王世祥时,他已将近70岁。看郝晨打了一套拳后,王说:“你以前下过不少功夫,但是我得从头教你。”郝晨很不服气,立刻上前和王世祥试招,结果对方使出很简单的一招“渔公撒网”,“不知道怎么回事,整个人都被打起来了。就要摔到地上的时候,感觉有股力又一下子把你抓住,没摔下去。”郝晨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郝晨这才死心塌地地跟随王世祥习武。郝晨崇尚实战。常来公园一同练武的师兄弟有五六个,门内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切磋”。往往在动手的刹那就会分出输赢,但也有发生过鼻梁骨被打歪的时候。但和其他门派的朋友,郝晨的交流很谨慎,这在习武者中也很敏感,没有传统武术组织的比赛,打伤了怎么办?

練武的人能厉害到什么程度?据郝晨说,一个人按正确的方法练10年,“对付10到20个赤手空拳的一般人没有问题。”

王世祥每天早上都会去宣武公园,而他的弟子郝晨则每天早上5点就去宣武公园练功,7点上班。可以说,北京的各大公园正是传统武术练习者们的“集结地”——只有公园才能给这些业余习武的爱好者提供一个清净又免费的地方。在公园里的拳师们大多都上了年纪,他们每天都会在公园里练上几个小时,不然会“浑身不自在”。

从公园里出来,拳师和他的弟子们一般都回归其各自的社会身份。郝晨的职业是审计师,工作很忙,不加班的时候,从公司回来还要接着练;节假日更是都呆在公园里。他这个岁数的年轻人如此痴迷传统武术的已经不多,家里人说他是“病态的痴迷”。

地铁公司的职工马来旺也是一位民间的传统武术高手,年过50的他一直用业余时间在北大、中科院教授武术。他的师父冯志强是陈式太极拳第18代宗师和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创始人,今年已82岁;他的学生中,包括李连杰30多年前在什刹海体校的同班同学吴沛京。

而文圣拳第三代传人王安林已收了上百个学生,其中有公务员、钓鱼台国宾馆的厨师,也有做小生意的老板,还有打铁匠和农民。他们的“课堂”一样是在北京的公园里。

中国传统武术包括129个拳种,确实如武侠小说中写的那样,它依然有分门别派,有拜师求艺,有门派纷争。传统武术的习练者仍强调武术的技击技法,看重武术的最基本功能——真打实斗。

但如今的传统武术江湖已不全然是旧时的样子,各门派的传人和弟子已零星散落于民间。中国传统武术的江湖不得不以“隐秘”的方式在民间存在、延传。有人认为,真正的武术高手,都在街角胡同里,大隐隐于市——因为传统武术讲究实战,如果躲在深山老林里,跟谁对战去?也许真像电影《少林足球》描述的那样,普通的马路上也可能充满武术高手。

还有与武侠小说里写的不同的,如今郝晨的拜师已非拜入门派,而只是拜个人。所谓门派,已经随着时代的流变和传人的分散而渐渐模糊和混乱。而拜师仪式也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在高山之颠举行,只能就近择地——郝晨的入门地点是北京菜市口路口的一家烤鸭店。

但该有的礼数还是被沿袭下来了。在跟师父练了2年后,郝晨才正式拜师。这个时间已算很短,当年师父王世祥跟骆兴武练了整整十年,才被收入门中。师父上座后,郝晨首先在亲朋好友及武术界有名望的前辈面前念帖,表明自己拜师研习、光大本门的决心,再向师父递帖、磕头。拜帖上签着自己和父亲的名字——某种意义上,拜师是认了另一个父亲。王世祥向他递过回帖后,郝晨才有资格对着墙上的祖师爷卷轴上香、磕头。

紧接着,他向引荐师、证师行礼,并答谢过师兄弟。酒宴正式开始。

没有较量的标准,就没有高下了

上百个拳种、众多门派,这让中国的传统武术在“老外”眼中格外神秘和玄妙。可错综复杂的拳种和门派的各自为政,或许也正是中国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前行的重要原因。

以前,由于担心家学外传,各门派都坚持“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此外,改投他门是不被允许的,“一旦让人发现,有的会被打成重伤、重残,让你一辈子学不成。”马来旺说。

现如今,门派观念不太强了,因为各拳种的传人实在太分散,比如单形意拳一支,少说也有上百万的人在练。但这不能改变传统武术圈子相对比较封闭的传统和状态,一些门第之见仍然存在。每个拳种的人都多少有一点这样的思想:自己的门派是最强的。

最关键的是,至于究竟谁比谁厉害,却从来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评价标准。

各门派大多是自己练自己的,很少有影视剧里那种“踢馆”的打斗交流,要达到“华山论剑”的场面更是不可能。就算不同门派的人在一起切磋武艺,也都是“点到为止”,要真的分出胜败相当困难。

“各门之间的交流只能是一些展示形式的。”奥运会前,文胜拳传人王安林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武术节上也仅是“每个拳种出十个人,一一展示本门的套路。”

至于一些官方组织的武术比赛,传统武术习练者很少去参加,他们认为套路比赛就是花架子,而散打比赛则像拳击一样,规则太多限制。

目前国内还有一些规则很开放的搏击比赛,允许不同格斗种类的选手无规则打斗。而传统武术习练者有自己的骄傲。郝晨认为,那种比赛“有点像供人欣赏的野兽”,“练武的人有自尊,打来打去供别人去赌钱、娱乐,那我成什么了?”

其实,就算真正上了擂台,传统武术习练者未必能够赢得比赛——他们都是业余练习者,要打败一个全职进行搏击训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谈武术都是动手,现在都是动嘴。”郝晨说。“过去不敢吹,会有人去找你,比比就知道了;而现在基本比不了——打伤了是不行的。”

在遇到师父之前,郝晨见过不少老拳师,但水平良莠不齐。一次,公园里一个老头对他忽悠了一通自己门内的功夫如何厉害,他就跟着练了一段时间,发现并没什么提高,于是他对老头说:“能不能先跟我切磋一下?”结果对方还打不过他。

这样说的比练的好听的人还包括一些很有名气的拳师。“他们如何把传统武术传下去?”一度,郝晨对传统武术很失望。

目前,中国传统武术还走着最原始、最朴素的师徒传承之路。在不认识教练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只能道听途说,到公园瞎找。对没有辨别力的初学者来说,遇到好师父的几率非常小。

在北京做合气道(一种根源于日本大东流合气柔术的近代武术)教练的程亦军身高臂长,资质很好。他曾经练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传统武术,但最终选择了离开传统武术圈,练习跆拳道和合气道。他离开的理由就是“看不惯,(传统武术的)好多人只会动嘴皮子。”

再往深问,很多跟他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摆摆手,笑着说一句“江湖恩怨”。

传承之困

除了门派众多而产生的复杂“江湖恩怨”,还有一些蓄积已久的问题,让传统武术的传承状况变得相当困窘。

传统武术旧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师父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基本都会保留一些厉害的招式,不传给徒弟。

而影视剧和一些传统武师将武术渐渐神化,虽然带来一些武术崇拜者,但也隔阂了更大量跃跃欲试的习练者。“有的武师把武术说得特别玄乎,一开口就是得学10年、20年,吓走了不少人。”马来旺说。跆拳道练习2年半到3年,就可以评到黑带等级;而练习武术,得从蹲马步、腰腿功开始,最后能否“出师”也必须由师父决定。

更为尴尬的是,即便是特别偏爱武术的成年人,一般都会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在身边的环境里,找不到去哪里学武。普通的健身俱乐部极少开设武术课,而专门的传统武馆更是少之又少。中国国内的传统武馆甚至还比不上在国外的数量。

而像“猫耳宝贝”蒋璐霞那样小时候选择去武校学武的人,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少。武术和其他项目的体校不同,它不是奥运项目、其赛事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突出,武校学生的出路往往都比较狭窄,据蒋璐霞回忆,她当时的师兄弟有的当了教练,有的则去做保镖、保安。她是当年唯一一个考上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学生,这是她的校友根本不敢想象的。

而近年来,武术已越来越显出有些“不入主流”和“过时”了。

文胜拳传人王安林曾走遍全国访问一些老拳师,“大多数练武术的人很贫困,”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尤其是一些很厉害的老武术家,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却都较低,高端人群很少。”

采访王世祥是在他不足15平米的平房里,昏暗的灯光下,几只苍蝇围着记者飞来绕去;屋外全是雨后的积水,几乎无地下脚。解放初,王世祥在火车站做搬运工,还养着因“资本家”身份而被抄家的师父骆兴武一家。如今,他没有一点收入,就靠在宣武公园教几个学生糊口,每人每月收一二百学费。“他骨子里很倔,不经常参加场面上的活动。”郝晨说起自己的师傅。

因而,在很多年轻人的印象里,传统武术练习者都比较“土”,不如跆拳道或者空手道那么“潮”。

大学二年级时,蒋璐霞曾到北京朝阳区一个开设武术课程的健身俱乐部做兼职教练,“那里的跆拳道和瑜伽课火到排队,但是我去了好久都没有学员来选武术课,到最后我只好带着经理一个人学,”她对记者说。

而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曾经是相当流行的,很多人靠學习武术来自卫、谋生。解放前,以张之江为代表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在军队中培养大刀队,民间则以霍元甲精武体育会为代表,在老百姓中普及武术,会员曾达到40万之众。尤其在一些武术大省,练武成为了老百姓的习惯。据王安林回忆,他小时候,家乡山东济宁仍有许多武场,没有电视、收音机,几乎家家户户都练武。

可解放后在国内绝大多数地方,武术几乎已经失去了几千年来与它相依相存的社会环境。武馆传授的方式基本停止,只有部分门派的武术被编成健身及表演套路。

改革开放初,随着《少林寺》等影视剧的热播,全国又掀起了一轮武术热潮。当时北京三个武校性质的武馆,上课时基本上都是满满当当,一操场全是人。

而80代末以后,武术热潮渐淡。尤其是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格击术越来越热,传统武术习练者金字塔的底部正在不断萎缩,更别提能够训练出顶尖的高手了。

在武术之国,中国传统武术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局。★

猜你喜欢
门派传统武术武术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逍遥情缘》门派绝技 掌门的不传之秘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厨房不败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