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芍药引种栽培技术

2009-07-07 10:02索有泰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1期
关键词:高寒地区芍药特征特性

索有泰

摘要阐述了芍药的特征特性,介绍了其在高寒地区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繁殖、地块选择与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芍药;特征特性;栽培技术;高寒地区

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108-01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东经100°51′~101°56′,北纬36°43′~37°23′。全境海拔2 280~4 622m,年日照时数2 590~2 708h,年均温度2.8~4.9℃,大于0℃积温为2 630℃,无霜期96~129d,年降水量为398~513mm。属于典型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凉,热量水平较低。病虫害发生少,为害轻,适宜反季节作物栽培和中藏药材的种植,以前主栽作物为春小麦、春油菜、蚕豆、马铃薯及蔬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物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藏药的自然生长,逐步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和引种栽培,中藏药材的种植面积和品种迅速增加,逐步形成规模,成为高寒地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芍药(Paeonia Lactiflra Pall)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芍药花型多变,花色艳丽,绿叶潇洒,株丛丰满,用于绿化观赏,尤其根部是名贵的中药材,有养血敛阴、平肝止痛、活血通经、凉血散瘀之功效,治血虚肝旺引起的头痛、头晕、胸肋痛、泻痢腹痛、月经不调、自汗盗汗、高血压及冠心病等症。芍药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低海拔地区,为了延续中藏药材的发展历史、挖掘潜力、开拓市场,在自然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驯化,南种北引。大通县从2000年开始从安徽亳州进行引种,通过多年种植和筛选,年平均产量4 500kg/hm2,产值2.7万元/hm2。现将芍药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多年生宿根草本,具肉质根。茎丛生,高50~100cm。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通常3裂,长圆形或披针形,叶脉带红色。花单生于茎顶,花梗长,花色有白、黄紫、粉、红等色,少有淡绿色,花形变化多,有单瓣、重瓣之分。芍药主要是白芍和赤芍,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其根是名贵的中药材。芍药具有耐寒性,在北方可以露地越冬,土质以深厚的壤土最适宜,以湿润土壤生长最好,但排水必须良好。积水尤其是冬季积水很容易使芍药肉质根腐烂,所以低洼地、盐碱地均不宜栽培。芍药性喜肥,圃地要深翻并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在阳光充足处生长最好。

2栽培技术

2.1繁殖

芍药的繁殖有分株法、播种法和扦插法。分株法通常以分株繁殖为主。分株期以10月上旬至中旬为宜,将株根掘起,震落附土,用刀切开,使每个根丛具2~3芽,最好3~5芽,然后将分株根丛栽植在准备好的圃地。如果分株根丛较大(3~5芽),第2年可能有花,但形小,应摘除以使植株生长良好。根丛小的(2~3芽),第2年生长不良或不开花,一般要培养2~5年。播种繁殖以种子成熟后采下即播种为宜,越迟播发芽率越低。芍药种子有上胚轴休眠现象,播种后当年秋天生根,翌年春暖后芽才出土。幼苗生长缓慢,有的芽3~4年才可开花,还有到第5~6年才开花。扦插可用根插或茎插。根插是秋季分株时可收集断根,切成5~10cm一段,埋插在10~15cm深的土中。茎插法是在开花前14d左右,取茎的中间部分由2节构成插穗,插温床沙土中约5cm深,要求遮荫并经常浇水,45~60d后即能发根,并形成休眠芽。

2.2地块选择与定植

选择耕层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排水透气良好、保水保肥的地块,并选择pH值为中性的土壤。水浇地定植时株行距为30cm×30cm,旱地40cm×40cm。

2.3田间管理

出苗后立即除草,当年苗小,杂草容易生长,应勤除草,但不宜深,以免伤幼根。翌年返青后需除草,一般除3~4次,雨后要松土,防止土壤板结。栽培前施用腐熟的优质农家肥60~75t/hm2、纯氮45~60kg/hm2、五氧化二磷70~110 kg/hm2作底肥。每年追肥2次,第1次在4月中下旬,第2次在10月上旬,每次追施人粪尿12~15t/hm2,开花初期适当喷施硼肥。开花结籽会消耗营养,为使养分集中于根生长,每年春季现蕾时,将花摘除(留种花除外)。白芍喜干燥,抗旱性强,不宜经常浇水,只有在严重干旱时才需灌溉。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以免引起烂根。

2.4病虫害防治

在高寒地区白芍的病虫害发生非常轻。病害主要有零星的根腐病发生,可用9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灌根防治,一般防治2~3次即可控制。地下害虫为害一般达不到防治指标。

2.5适时收获

栽种3~4年收获,收获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不宜过早或过迟,否则会影响产量和质量。选晴天,割下茎叶,挖出全根,抖去泥土,切下芍根加工,留下芍头作种用。

3参考文献

[1] 汤晓华,许建臣.芍药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9(3):17.

[2] 木子.芍药的栽培技术[J].湖南林业,2007(6):25.

[3] 刘冬梅.芍药的栽培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03(3):64,55.

[4] 陈治钢.白芍的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2002(1):46-47.

猜你喜欢
高寒地区芍药特征特性
四月,是你的谎言
苍茫宏旷华润瑰丽
苍茫宏旷华润瑰丽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久违了
高寒地区农村公路水泥路面病害预防处置措施分析
新疆赤芍
芍药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