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亮
据国家商务部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将投入200亿元补贴家电下乡,预期可拉动1500多亿元的农村消费。未来四年要在全国销售家电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计划能否如愿?我们从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结构差异寻找答案。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近期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电下乡的政策措施,刺激农村消费。这是继国家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后,首次对农民在消费领域进行的直补。据国家商务部预计,2009年财政将投入200亿元补贴家电下乡,预期可拉动1500多亿元的农村消费。未来四年要在全国销售家电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计划能否如愿?我们从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结构差异寻找答案。
一、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结构差异
按照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消费类型,耐用消费品分为代步型、代劳型、冷暖型、清洁型、信息型和娱乐型六种不同功能性质的产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耐用消費品的消费结构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以上六种功能不同的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居民拥有量和消费差距两个方面的差异表现异常显著。
(一)生存型耐用消费品的城乡消费差异与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进而造成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在生存型耐用消费品中,代劳型耐用消费品城乡消费差距为20年。代步型耐用消费品呈现两种趋势:摩托车拥有量农村高于城镇,家用汽车拥有量城镇明显高于农村。城乡消费差距为5~7年。
1.代劳型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消费差距在20年左右。在代劳型耐用消费品中,洗衣机在城镇普及比较早。1985年城镇每百户洗衣机的拥有量已经达到48.29台,此时在农村尚未进入农民家庭。2007年城镇居民洗衣机每百户的拥有量已经达到96.77台,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农村仅为45.94台,尚处于消费成长阶段。2007年农村居民洗衣机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城镇1984~1985年的消费水平,消费差距为20年左右。
2.代步型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农村高于城镇,消费差距在5年左右。在代步型耐用消费品中,1985年摩托车在城镇和农村差别不大,基本均未进入居民家庭,但是到2007年农村每百户拥有量为48.52%,城镇为24.81%,农村拥有量明显高于城市,消费差距在5年左右。这种消费差距主要是由于许多城镇限制摩托车的使用所致,是消费环境差别造成的消费差距。但是,近几年城镇家用汽车的拥有量城镇明显高于农村,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家用汽车快速进入城镇居民家庭。200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6台,而农村仅为0.36台。汽车快速进入居民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摩托车在城镇的发展。
(二)享受型耐用消费品的城乡消费差异与消费环境密切相关。受消费环境制约越强的耐用消费品,城乡之间消费差距越大。冷暖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差距在10年左右。清洁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差距在20年左右。
1.冷暖型耐用消费品进入城乡家庭的时间相近,但是发展速度差距很大,到目前为止,消费差距在10年左右。在冷暖型耐用消费品中,空调在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中均进入的比较晚,城镇在1990年,农村在1992年。但是城乡之间发展速度差距比较大。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中每百户的拥有量为95.08台,而农村仅为8.54台,相当于城镇1994~1995年的消费水平。消费差距为10年左右。
2.清洁型耐用消费品城乡家庭消费差距较大。1985年,电冰箱在城镇居民家庭中每百户的拥有量为6.58台,到2007年达到95.03台,进入饱和状态,而农村在1987年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到2007年仅为26.12台,相当于城镇居民1987~1988年消费水平。消费差距为19年左右;抽油烟机在1993年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到2007年农民家庭每百户的拥有量8.14台,相当于城镇1992年以前的水平。消费差距为15年以上;热水器进入农民家庭更晚一些,到2007年农民家庭每百户的拥有量为15台,与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79.52台的拥有量相比,差距巨大。农村与城镇的消费差距在15年以上。所以,清洁型耐用消费品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均在15年以上。
(三)发展型耐用消费品的城乡消费差异,不仅与消费环境有关,而且受消费偏好的影响较大。消费差距在10年或10年以下。
1.信息型耐用消费品以其适用程度和价值的高低,消费差距不同。彩色电视机既是农村家庭的信息获取渠道又是娱乐工具,其在农村的普及速度较快。1985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为0.8台,到2007年达到94.38台,相当于城镇1995年的水平,城乡消费差距为10年左右。但是,彩色电视机绝对额的差距仍然巨大,200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量将近农村的2倍,且彩电的质量和品种也差异较大;移动电话是新型的通讯工具,进入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时间间隔为3年,在农村和城镇的普及速度均很快。2007年农村居民每百户的拥有量为77.84台,相当于城镇2002年的消费水平。消费差距为4年,但是,城乡之间绝对额的差距很大,200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量为165.18台,是农村的两倍;家用电脑属于新型的耐用消费品,1997年开始在城镇居民家庭出现,2000年开始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但是,普及速度差距巨大,到2007年农村居民每百户的拥有量仅为3.68台,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量为53.77台,是农村的15倍,农村相当于城镇1997年的水平。消费差距10年左右。
2.娱乐型耐用消费品由于消费习惯和发展阶段等因素,在城乡的拥有量均较低,差距相对较小。2007年农村居民每百户组合音响的拥有量为15台,城镇居民为30.2台,农村相当于城镇1997年的消费水平。消费差距9年左右。
总之,我国城乡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其中,受消费环境影响较小的耐用消费品如彩色电视机,城乡消费差距在10年或10年以下;受消费环境影响较大的如洗衣机和电冰箱等,城乡消费差距在20年左右;交通和通讯工具城乡消费差距在5年左右;新型耐用消费品如家用计算机,城乡消费差距差距在10年左右。
二、造成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结构差异的成因
造成我国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差距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居民收入水平、消费倾向、消费重点等因素影响较为深刻。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影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收入水平的差距在逐年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为2.57,1983年下降为1.82,是历史上的最低点;随后这一比例逐年上升,到1994年上升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为2.86;1994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全面放开,城乡收入之比开始下降,1997年降低到2.47,略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98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迅速上升,2003年上升为3.23;2004年之后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出台,这一比例略有下降,但是,到2007年城乡收入之比为3.3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这一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城乡收入差距始终保持在2~3倍之间。因此,收入水平的差距成为城乡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影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弹性
从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07年农村为0.71,城镇为0.64。在城乡消费结构内部,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倾向也略高于城镇居民。这表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求之后,具有一定享受和发展性质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开始在农村提速,并明显高于城镇的发展速度。
从城乡居民的消费弹性来看,农村居民在大部分年份的消费收入弹性均大于1。说明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当前促进农村消费的根本之举。虽然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弹性城乡之间变化没有规律可循,但是2005~2007年以来,农村和城镇消费弹性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农村的消费弹性系数均大于1,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城镇居民对于家庭设备用品的要求转向追求新颖、高档、豪华,农村居民的重点是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进一步普及和新一代家电的逐步推广。因此,只要相关产业能从农村居民需求特点出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必能促进农村家庭设备用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乡居民的消费重点影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次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5年,城镇居民的消费重点是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者占消费支出的77.49%,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处于第三位。而同期农村居民的消费重点是食品、居住、衣着,三者占消费支出的85.71%,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处于第四位。这一时期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农村居民主要需求方向。
2000年之后,城乡居民的消费重点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到2007年城镇居民的消费重点是食品、文教娱乐、交通通讯,三者占消费支出的63.16%,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处于第七位。消费需求向生存需求、发展和享受需求并重转变。而同期农村居民的消费重点是食品、居住、交通通讯,三者占消费支出的71.07%,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处于第七位。消费需求由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兼顾发展和享受需求转变。
三、重要启示
从以上城乡耐用消费品消费结构的差异中发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差距显著,通过缩小城乡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差距,拉动农村消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有效需求
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这相当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那時正是家电迅速普及的阶段。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需求,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为国民经济提供持久拉动力的关键举措。只有这样,推广家电下乡活动,才能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农民购买的积极性,真正把内需特别是农村消费启动起来。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目前制约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针对农村的耐用消费品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网络落后。所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物质条件。这也是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组织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产品
农村耐用消费品的功能定位要考虑实际情况。各类家电产品下乡,一定要与农村的供电、供水、通讯设施、通路状况等条件相适应,产品突出实用性、方便性和功能性。能够让更多的农民用上性价比高、服务有保障的名牌家电产品,尽早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因此,推广家电下乡政策不仅仅是给一些财政支持,一“补”了之。而是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农村市场,不断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耐用消费品生产服务体系。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当年城镇普及家电的阶段,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农村会有当年城市普及家电的进度。因为,在同样的经济水平下,农村居民还要考虑养老、教育、医疗等切身问题,而当年在二元体制下的城市居民则无此担忧。所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民长期“有钱不敢花”的体制性因素,才有可能将农民的消费意愿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