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风 慕 竹
山东东阿人张向阳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读医书。有一天,他在翻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时。对里面的一段记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阿胶,以乌驴皮得东阿水乃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视为阿胶的上上品。”原来。被李时珍称为“圣药”的用来进贡的阿胶,是需要用乌驴皮熬制的。可现在闻名于世的东阿阿胶厂。是在用乌驴皮作原料吗?出于好奇,张向阳跑到阿胶厂去打听,人家告诉他,他们也知道乌驴皮熬阿胶是最好的。以前也用过,但是现在不用了。
难道古籍中记载的乌头驴已经绝迹?张向阳不相信。于是每到赶集的日子,他就往牲口市场跑,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然而,越是找不見乌头驴的踪影,张向阳就越发地兴奋起来:“别人没有想到的、别人不知道的、还没有被人发现的事情,如果自己去做。这里面有可能蕴藏着很大的机会。”
从此,张向阳的身影就经常出现在各个集市上,可每一次的期望总是被失望所代替,这找乌头驴怎么比找大熊猫还难呢?有一天,一个驴贩子无意中说起,在德州无棣好像看到过他所说的那种驴。张向阳一听,立刻赶到了无棣,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乌头驴。
如获至宝的张向阳花了3万元,从村子里买了一公两母3头驴,之后便兴冲冲地回到了东阿。
3万元对仅凭工资生活的张向阳一家可不是个小数目。妻子一见就急了:“你是要养家,还是要养驴啊?”他不以为然,抛下一句“你懂什么”,就奔阿胶厂去了,他盘算着物以稀为贵,手里的这3头驴可是值金子价的。
当他向东阿阿胶公司的总经理秦玉峰说起自己的发现,并且想把驴卖给他们时,秦玉峰笑了:“3头驴够干什么用的?你知道吗,我们阿胶厂一天熬的驴皮就得用5000张,你这3头驴还不够我一小锅的。”
张向阳当然不是想让他们杀了这3头驴来熬胶,而是希望他们进行繁殖饲养,可人家一点儿兴趣也没有。
花3万块钱买的驴总不能杀了吃肉吧,郁闷的张向阳又动起了脑筋。他们说不要,不是因为乌头驴没有价值,而是因为数量太少没有商业价值,要是繁殖饲养多了。不就有价值了吗?
没有退路的张向阳硬着头皮开始自己养驴,在3头乌驴的基础上。他在无棣建立了养殖厂。然而情况仍然很不乐观,因为当时全国纯种的乌头驴不超过200头。而真正的种公驴要找出50头都相当难,如果想要迅速扩群的话,只有通过杂交的方式来进行。但在乌头驴的老家山东,根本就找不到这么多的毛驴来繁育。
张向阳通过读书钻研发现,驴在中国有4000年的历史。起源于埃及北非一带,经西亚到中国,通过南丝绸之路过来的驴才到了云南、贵州这一带。当地那种个头不到1米的小毛驴和乌头驴虽然远隔千里,却是最纯正最原始的毛驴品种,最适合乌头驴的繁育。
破釜沉舟的张向阳干脆辞了职,牵着一头乌头驴跋山涉水,只身来到了云南大理,来为他的乌头驴找媳妇。
就在张向阳专心繁殖乌头驴,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时候,当初他曾经拜访过的东阿阿胶的总经理秦玉峰却主动找上门来。原来2006年,东阿阿胶有限公司决定把阿胶这一传统中医药文化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在上报材料和实物的时候,却碰到了麻烦。历史上进贡朝廷的阿胶都是用乌驴皮取东阿水煎制的,据史书记载,只有在冬至日把乌头驴的驴皮取下,然后子时取东阿水,用金锅银铲的传统工艺熬制出的阿胶才是上品,被称之为九天贡胶。然而,这乌驴皮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时。秦玉峰想起了张向阳。
张向阳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此时,他当初的3头乌驴已经繁殖到了千头的规模。手里有了足够的资本,他说起话来也底气十足——驴不卖,合作可以考虑。就这样,由东阿阿胶有限公司和张向阳的天龙科技公司合资的云南毛驴基地正式成立,张向阳现在要做的就是加速扩大规模,为东阿阿胶做九天贡胶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
国画往往都讲究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作画如此,做生意亦如此。
(水云间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