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昕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和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
要想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给他们一些终生受益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不容推卸的责任。
“说”不仅是口头表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最基本的,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也就容易办了。较强的口语能力,要以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为基础,因而,借助“说话”这一形式,可以促进其他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写作方面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口语训练对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影响
说话训练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说话训练,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一个人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不“写”,但不能不“说”,说话比起写作来应用的机会更多、应用的范围更广。只要教师提供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必然驱使学生去观察、去分析,进而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从书本知识到实践活动,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现实、未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世界,学生彼此交流,互相吸取,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囿于书斋生活的写作内容扩大了,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写作立足点。
(2)说话训练,能锻炼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说话和写作“表达基础都是思维,表达的对象都是事物,表达的目的都是理解”。说话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促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则为写作表达夯实了根基。
(3)说话训练,能消除写作的畏惧心理。说话是双向的交流,氛围轻松,提供向他人学习的渠道;说话的字句多少不限,长短皆宜;言语稍纵即逝,以对方理解为基础;这些都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欲望,消除学生表达时的畏惧心理,长期训练,写作能力提高的通道便打开了。
二、实践说话与写作和谐统一的基本方法
1.精心设问,提供热门话题,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设问激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的争论和探讨中,提升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例如:在社会“哈韩”族的影响下,学生热衷于韩剧。我留给学生一道讨论题“从韩剧热播说起……”,因为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广泛收集素材,提出自己的见解:从演员演技分析到剧情编排,从文化背景讨论到公众心理分析,从中韩比较评论到媒体的责任等。学生们的交流由浅入深,说得头头是道。一小时的口语交流,学生意犹未尽,又将自己讨论的内容整理成手抄报展评。结果他们的手抄报在各年级传阅,深刻精辟的观点让老师们都啧啧称赞。
2.按照序列科学训练口语能力
在实践中训练口语能力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由说话阶段。早读课,每位学生按照学号顺序,上讲台发言,时间2分钟,讲话内容由自己确定,或阐述一条成语,或讲解一首诗歌,或品评一句格言等。这一任务主要在高一上学期完成,老师意在督促,让学生有胆量、敢于说,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积极鼓励。
(2)自由讨论阶段。在高一上期训练的基础上,下学期提出新的要求:当场回答学生的提问。因为是学生互相质疑问答,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训练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去表达,也便于老师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和问题,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3)定向讨论阶段。进入高二上期,把口语训练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智力的总枢纽。抓住这个总枢纽,就能带动起语文教学的其他环节。”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师生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还要在学期初,让学生分小组承担某一篇课文的讲解任务。组内同学分工合作,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训练意在引导学生在口语表达中重视分析,说话有理有据;培养学生说话时注意听者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从敢说到说得对、说得好,一步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口头作文阶段。这一阶段在高二下期,每星期利用早读安排口头作文训练。教师命题,给学生10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抽取学生上台演讲。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快速构思文章、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突出作文的条理性有显著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考场作文的写作再也没有畏惧,提高了书面作文的敏捷度。
经过长期、有序的训练阶梯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成果很明显。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主动性加强了,增强了思维的严密性,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口语交际过程中得体自然的仪态,对他们自身来说,是极其有益的。从进入大学的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高中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是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而作为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我们的责任,所以要更新教学理念,营造更好的师生关系,以进一步完善中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