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林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因此,教书育人,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育人呢?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追求,充分利用教材,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断在语文训练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一、挖掘课文内涵,注重德育渗透
不能把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变成教学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黄河颂》一文,作者以似火一样的激情,对黄河孕育的华夏文明予以热情的讴歌,在国难当头之时,以英雄的气概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抗战。文中蕴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教师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渗透,就很容易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又如学习《土地的誓言》一文,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给国民党带来的深重灾难,学习作者爱故乡、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作者那淳朴的爱国意识影响下,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如果每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教书育人”的目的又何愁实现不了呢?
二、介绍时代背景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在学习此类文章、介绍其时代背景时,可以联系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个人所具备的崇高品质以及他们为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时,着重讲革命党人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学习该文时,如果能详细介绍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教育意义,能使学生明白如何面对艰难困苦,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如何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相关的背景介绍,能激励学生,同时也使他们明白该如何做人、如何学习。
三、拓展延伸相关知识
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关知识,可以适当拓展延伸。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的时候,将陶渊明的洁身自好,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当今社会中的某些腐败者的追腥逐臭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又如在学习《邓稼先》一文时,将邓稼先的真诚坦白、忠厚平实、不骄不躁,敢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与现在某些功利浮躁之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课堂中我们加以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拒绝肤浅,接纳深刻;拒绝疏离,接纳关怀;拒绝虚伪,接纳真诚,在内心平台树立具备优秀人格品质的偶像,并逐步地塑造自我。
四、延伸阅读,拓宽思维视野
课本篇目毕竟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课本中将学法延伸到课外,使学生遨游书海,就可以达到以有限御无限之妙。在教读课本时,应有意识地向外延伸,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有意识地选教育情味浓的篇章,使学生在无限的知识海洋中遨游着、撷取着、进步着。如上《劝学》时,学生知道了学习要坚持不懈,我觉得这样还不够深入,就适时地讲述了一个小寓言故事——《受伤的兔子与猎狗》,受伤的兔子在凶猛的猎狗主无情的猎枪下却逃生了,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顿悟:要坚持不懈,还要全力以赴。那一次课后,有的同学桌上就贴上了“全力以赴”四个字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我知道,育人奏效了。当学生目标不明时,我就补充励志导向的资料;当学生学习懈怠时,我就补充水滴石穿的资料;当学生心理波动时,我就补充积极乐观的资料……在老师有意识的导引下,在学生有激情的努力下,班级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也形成了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和谐群体氛围。
这些年来,我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按师德规范要求去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善待学生,不仅努力做好教人的工作,更做好育人的工作,同时也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成为学生的益友。但“一人成木,众人成林”,要想提高整个社会的德育素质,还需要更多育人者的努力,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