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玮
震撼式教育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一个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常常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模拟他的反应。这样,他就可以甄别哪些教育方式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了。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年纪很大了,行事方式非常强悍。她一切以“我”为主,尽最大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说当她上午第一节上完课之后,会立刻布置当天的作业,并且要求科代表在下午上课之前就将作业收齐交至她办公室,于是在接下来其他老师的课上会有很多学生不听讲而偷偷地做她的作业。再比如班主任正利用班会课在教室里讲事情时,她会突然拿着一份名单冲进教室,高声点一些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名字,并提出一些要求,而对尴尬且恼怒地站在一旁的班主任毫不在意。老师们对她意见很大,有些人选择了容忍,有些人则会忍不住与她发生争执,她毫不退让。有一次几个老师联合起来对付她她气得跳起来,找领导告状。领导劝她,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事事都要斤斤计较呢?她回答说,年轻时因为太老实吃过亏,所以这一辈子不再让人。她把“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奉为信条,无论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并且因为年长的缘故,常常倚老卖老,摆老资格,校领导也拿她无可奈何。
她的性情后来因为一件事情而戏剧性地发生了改变。学校每年都会组织部分教师体检,那年轮到她。体检的结果非常糟糕,医生说她的某个部位长了一个瘤,需要进一步作检验确诊,讲话的口气十分冰冷严肃,似乎连让她准备后事的意思都有了。听到这一消息,她感觉五雷轰顶,万念俱灰,短短几天,就苍老了许多。学校领导给她联系了本市最好的一家大医院去作进一步检查。从得知长了肿瘤到大医院的确诊结果出来,前后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她仿佛过了半辈子。检查的结果是虚惊一场,肿瘤是良性的,在大医院做了一个小手术进行了切除,一切无碍。出院之后再回到学校,她像是变了一个人,为人处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争强好胜,而是恬淡平和。她自己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校园网上。她说,经过这场变故,她看透了生死,一旦看透了生死,以前那些她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就都无足轻重了。她的性情发生了改变,小医院的一个不太人道的医生的一次误诊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作为她的同事,我庆幸她的转变,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我想起以前那么多领导和老师想尽各种办法去做她的思想工作,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招致她的怨恨,现在倒好,生活的一个玩笑解决了所有问题。
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看到了转变一个人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我们抱怨一名学生很难教育、一个人无法改变的时候,教育的可能性实际上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这种可能性而已。
如果这位老师的遭遇是命运设计好的话,命运无疑是一位很好的震撼式教育的实施者,因为它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情景安排,让这位老师感悟到了人生的道理,收到了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常常不敢或不愿意使用震撼式教育,原因很简单,他们首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大人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孩子,惩罚的手便常常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我有一次跟一位同事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位同事刚刚做母亲不久。我对她说,中国的母亲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喜欢“打地”,孩子摔倒了,哇哇大哭,母亲连忙把孩子抱起来,然后就用扫帚或者棍子一边敲地面,一边说:“都怪地不好,把宝宝弄疼了。”于是小孩子破涕为笑。可是西方的家庭是怎么应对类似情况的呢?一个小孩子在公园里摔倒了,哇哇大哭,他的母亲在一边冷静地说:“汤姆,起来!”孩子不愿起来,趴在地上哭,母亲催促道:“勇敢一点,自己爬起来!”孩子不甘心,还是不动。母亲严肃地说:“汤姆,这是妈妈最后一次提醒你了,自己起来!”汤姆看到母亲这么坚决,只好很无奈地慢慢自己爬起来走到母亲身边,母亲认真地跟他说:“汤姆,看看你刚才的样子,哪里像一个男子汉!”这个“男子汉”多大呢?才两岁而已!类似这样的故事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读到或听到。我跟同事说:“负责任的下一代就需要这样培养,所以,下一次你的宝宝如果摔倒了,一定要让他自己爬起来。”不料之前还连连点头称是的她却为难地说:“那我舍不得!再说了,孩子如果摔倒了我不去扶,不要说老人了,就是我老公知道了也要骂我的!”
一句“舍不得”,让多少大好的教育时机被错过!
曾经有一位家长费尽千辛万苦找到我,请我帮他的孩子出谋划策。他的儿子刚读初一就已经转了三个学校,都是很好的学校,进去读书都是托了关系,也都因为严重违反了校纪而不得不再转学。“你分析过原因吗?”我问家长。“他的本质不坏,也就是有点调皮捣蛋而已。”家长说。“你准备一直转下去吗?”“转一所好一点的学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家长说。
原因很清楚了。家长中年得子,抗拒不住地宠。宠的结果就是儿子长成一个“小霸王”。“再过两年,大约你都控制不住他了。”我后来建议他,不要再把孩子转到常规学校了,不妨送到“行走学校”试试,让孩子吃点苦,也许能悟出点人生的真谛。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这是人之常情。发展心理学说,孩子的一半来自于遗传,另一半来自于后天的塑造,但我们的教育常常不正确地塑造孩子。喜欢孩子的时候抱着乱亲,当着孩子的面说什么话都不避讳,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犯一点小错就大发雷霆……把我们自己放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价值观、心理结构大概也会畸形。
一名理性的教育者应当总是在探究教育的可能性,在《班主任兵法》系列中,我探讨了面对一些问题孩子时教育的可能性。我总是在思考孩子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改变他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的反复,总有足够的耐心,希望能够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成长的种子,然后创造一切机会让它们生根、发芽。有一天一位家长告诉我,暑期放弃度假,专门带着还在读初中的孩子到美国的名校兜了一圈,向他介绍这些学校的历史和优势,回来后感到孩子起了明显的变化,人生目标一下子明确了。“你播下了一颗种子。”我对他说。
“你真的是为孩子好吗?那就要培养他的品质,而不是无度地满足他的物质要求。”这是我对另一位家长的劝告,“当你不停地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你不是在满足他,而是在满足你自己的一种情感需求。孩子可能并不需要这件东西,但你给他买过后心理却平衡了。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呢?”
震撼式教育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一个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常常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模拟他的反应。这样,他就可以甄别哪些教育方式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了。
余世维博士是台湾著名的管理培训大师,他常常为MBA作管理学讲座与培训。笔者有一次聆听了他的一场管理学讲座,在这个讲座中,他举了一个家庭教育的例子。这个例子,笔者认为是震撼式教育的经典案例。
怎么样治小孩子不吃饭的毛病?
小孩子都不喜欢吃饭,我家女儿也是一样的。我就跟我太太说:“要修理,年纪到了,可以开始修理了。”我把我的计划取了个名字,叫作“春风演习”。我挑了一个周末,对太太说:“‘春风演习开始!”那天黄昏的时候,女儿坐在客厅,我去叫她。她的小名叫阿乖,我说:“阿乖,吃饭了!”她坐在那里看《米老鼠和唐老鸭》,没有听到。我就跟我太太说:“演习开始!饭菜统统吃光。”因为那天是有计划的,所以饭菜只煮了我们两个人的份。结果《米老鼠和唐老鸭》看完了,我那个女儿下来,看到我太太在洗碗,大吃一惊:“怎么现在洗碗?”“吃过了。”“吃过了?我还没有吃呀!”“抱歉,我们还以为你不饿呢。”“那我怎么办?”“没什么怎么办,明天早上再吃呗。”后来她就到她妈妈那里,轻轻地拉她妈妈的裙子,小声说:“妈妈,还有没有吃的东西?”她妈说:“没有。”她不相信,就去开冰箱,一看,空的。原来我们早就计划好了,冰箱前一天清空了。她妈说:“忍耐一点。”她跑到二楼去,哭了,幽幽地哭。女人就是女人,太太问我:“怎么办?”我说:“面对敌人,绝对不能手软!怎能功亏一篑?”我太太只好忍住。我们两个人回到卧室,我读我的书,她批她的作文。我太太是中学语文老师。我的女儿跑到二楼她自己的房间,哭了一会儿,大概哭累了,就睡着了。我太太上去的时候,她已经睡着了,我太太就帮她把被子盖上,没想到,到了半夜,她跑到我们房间里。我其实料到她会来的,因为她忍不住的。我就看到她站在我们床前,拉住她妈妈的手,说:“妈,我要死了。”我太太打算坐起来,我就在棉被里拉住她,意思是说:都已经到这种时候了,岂能前功尽弃?我太太没有办法,就对她说:“上去吧,天快要亮了。”她只好又上去,又幽幽地哭。我太太几乎要忍不住了,我就安慰她说:“放心,天就要亮了,死不掉的。”结果,天刚蒙蒙亮,我太太从床上一跃而起,直奔厨房,准备做早饭给女儿吃。却发现有一个“鬼”,已经坐在里面了!原来是我女儿,她一手拿刀,一手拿叉:“我已经错过一顿了,绝对不能再错过这顿了!”从此以后,一直到女儿长大,她吃饭从来都是只叫一次,马上就来,绝对不用叫第二次。
在这个案例中,小孩子不吃饭的毛病被迅速治好了,而且再也没有复发。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小孩子不肯吃饭。答案很简单,他们吃饭的时候根本就不饿。现在一般人家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大人也都很宠爱自己的孩子,在吃的方面通常都会满足他们,于是小孩子平时吃的东西很多,到了吃饭的时间反而没什么胃口。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母亲喂了孩子一口饭,孩子便跑到一边去玩,而母亲端着饭碗跟在孩子后面喂的情景。余世维显然非常清楚他的女儿阿乖不肯吃饭的原因,既然她从来不知道“饿”的滋味是什么,那就让她体验一次!于是他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女儿阿乖品尝了一次饿肚子的滋味。可以想像,阿乖那一夜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原来饿的滋味是那样的难受!那一夜的经历在她的头脑中产生深刻的记忆,一生难忘,所以以后每一次叫吃饭的时候,她都会立即前往,不愿再重蹈覆辙。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