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学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奇心和表现欲最强的重要阶段;被喻为人生中的花季,充满希望、活力与创造。因此,中学生应该对作文充满了无尽的激情和满腔的渴望,可是现实中的作文教学大多都成为应付“考试”、“升学”的持续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学生那份对作文的灵敏渐渐地迟钝了,写作文的那份鲜活激情也慢慢地陈腐了,哪里还有绿绿青草,恐怕只有茫茫烟霭!那该是多么可怕和可悲呀!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错误的认识,没有很好地学习和吸收写作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没有遵循和尊重花季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试图通过对花季的心理结构的分析与描述,从根源上找到解决困惑的对策和措施,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方法和措施。
第一.花季的个性化的心态与写作所需要的真诚之心是相同和相通的。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一句话,写作是个性的解放。在作文教学中个性解放互为因果,个性得到解放,真诚而非虚假地看待生活,真诚而非虚伪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是具有真诚之心的真止作家;从根本上讲,写作是没有什么技巧的,真诚的艺术是靠内心感觉去指引写作的。唯有如此,人类文化史上才能构筑起这么多历尽风雨真实动人的美丽大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世俗的浸染,“需要某种勇气,对于一位眼看一切好像是第一次看见的那样,这种勇气是不可少的。人们必须毕生能够像孩子那样看见世界,因为丧失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个独创性的表现。例如我相信,对于艺术家没有比画一朵玫瑰更困难,因为他必须忘掉在他以前所画的一切玫瑰才能创造。”(亨利·马蒂斯)而这一点恰恰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所具备的。在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命作文题目,把题目集中起来自己来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写。看看谁出的题目大家喜欢,再看看同题作文谁写得最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珍惜和保护这种非理性的白发性心态,而不要急于或热衷于把这种心态升华为理性的自觉性状态。那样做,容易进入本文开始所描述的情景,其效果可能是“认识”提高了,但创造性和创造带来的乐趣却被破坏和抹杀了。“放手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脑子去思索,而不要用统一的模式去雕刻他们。”或许是我们应该的追求。
第二.中学生的好奇敏感与写作所需要的敏锐的感觉是相同或相通的。心理学家哈洛的实验证明,灵长类有探索一切事物与情景的强烈倾向,其好奇心的强度与激励学习的额力量成正比关系。到了青春期,这种好奇驱力达到顶峰:窗外悄然飘落的秋叶虽然必然,却能激起他连绵的生命思索:天外依然浩瀚的宇宙虽然淼淼无尽,却能激活他执著的探究欲望;同学间不经意的说话虽然平平常常,却能激发他心里的灵犀一点……
每周都在班级后面的软板上张贴学生论坛和学生天地,内容可以是时事热点、名著品读、关注社会等,学生可以随意地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那上面,或者跟别人的帖子,每期都有版主负责点评加分,这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为了能受人关注,展示自己的形象,每天都把自己的想法贴上去,一些学生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肯定,吸引别人的眼球,便到处搜集证据,看报,看杂志,为证据据理力争,这种无拘无束的形式,说真话,表真情,谈看法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作文的信心与动力。
第三.中学生的非对象性思维与写作所需要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中学生的非对象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作为有情感的对象来对待:为故事的凄婉哀怨而潸然落泪,为朋友的孤独无助而牵肠挂肚,为大地的绿意盎然而澎湃不已,为动物的以强凌弱而扼腕愤怒……
写作时也应该凭借自己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让学生用心灵去谛听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用心灵去触摸春风的柔和,月光的流泻;用心灵去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用心灵去感受苍茫宇宙的浩淼神秘。让学生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见义于事、议理及人。并把自己融入对象之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了。福楼拜曾说过这样一段颇有意味的话:“我望着天、树木和青草,心头涌起一种从来没有的快感,我恨不得变成母牛,好去吃草。”把情感和意志移入到对象中去,去收获满眼的瑰丽与丰富。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味地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对这种非对象思维的培养。实际上,观察只是前提,活参才是关键。观察时,看山是山,观海是海;活参(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时,看山不再是山,观海不再是海,而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然后才能去创造美妙魅人的篇章。
这些丰富多彩、富有人文意义的活动,突破了学校的围墙,形成了各种新鲜而生动的刺激,能赋予学生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学生心理世界的自我关照才会闪烁璀璨的生命之光、哲理之光、人格之光。
李倩,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