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最早给我们捧场的读者,一定还记得他们看到2004年6月的创刊号张曼玉和第二期马家爵时的惊愕——这本新杂志的定位是什么?两个封面,两张脸:前者明艳灿烂,她的笑容是胜利者的,她的手朝着粉丝们挥动;后者被杀人事件涂抹得一团漆黑,阴沉恐怖。差别实在太大。
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张曼玉和马家爵这两个封面人物之间,并没有隔着一个注意力的鸿沟。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衷于娱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社会,关注时代进程。
创刊前,一位期刊专家给过一个不祥的判定:这样一份全面覆盖的杂志,很难有市场。但我们还是按照我们的设计,将视野拓展到广阔的空间。没有人是摒除在外的,没有人不得入内。我们的封面人物和重头报道既有各行各业的巅峰人物——政治家、经济学家、法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传媒精英、地产大亨、IT领袖,也有形形色色的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以及被人忽略的个人和群体。2005年底,我们推出的年度人物是“中国矿工”。
“记录我们的命运”、“他们影响时代”——创刊之初的两条广告语已经为这份杂志勾画出自己的肖像,明确了它的精神气质,它的价值取向,它的报道范畴。
记录谁的命运?“我们”,意味着全体,而命运一词对应的是我们自身的现实——我们像摆脱不掉影子一样摆脱不掉我们的宿命——历史的习俗的制度的和我们自身的惯性。我们在被时代高速列车拉到一个全球化的新世界的同时,又被看不见的力量截在途中,留在过去。我们中的一部分早已进入“日日新”的境界,一部分还滞留在似乎永难打破的境遇之中。
谁在影响时代?我们应该知道,绝对没有一部魔法电梯,只需按动电钮,就可以完成一个国家的上升。这个时代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个人从他被砌进去的无名的集体之墙中解放了出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没有他们的创新,不可能激励更多的创新;没有他们的反思,不可能激发更多人直面我们的种种问题;没有最初的挑战者,不可能有更多的挑战。这些走在前沿的人物,值得我们将他们的行为和观念传播到更加广大的空间去。
后来的口号“重新打量每个生命”,针对的是媒体由来已久的对于人物的扁平化处理和人云亦云。人是最生动、最复杂、最深邃的物种,每个人都有他人难得一见的月亮的背面,而笑与泪有时是可以互换的。人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每一种姿态,都可能或远或近地对应着社会的经济的症候,对应着时代的和自身的情境。我们想要做到的,就是不带偏见地挖掘这行为、话语、表情和姿态背后的国情和民情,希望与失望,梦想或野心。我们没有娱乐媒体那种刺探个人隐私的瘾,也不会天真到不去触碰人性的复杂地带。我们有体恤,有同情,这样一种温和的探寻;也有毫无遮掩和单刀直入,这样的追问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捕捉到一个人的真实气息。
对一些媒体来说,弄清事件的真相是压倒性的和第一位的。对我们来说,事件中的人的真相,同样重要。也有非关事件的人的真相。这些,都需要我们贴近,更贴近,需要我们以无尽的耐心去倾听,需要我们以最大的真诚,争取到他的内心世界的敞开。这样的努力,我们从来没有放弃。
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两大评选——“魅力50人”和“年度青年领袖”,已经产生巨大影响。2007年度魅力榜颁奖晚会,红地毯迎来了姜文、陈丹青、艾未未、郭文景、蒋雯丽、曾子墨、杨显惠等二十多位获奖者和颁奖嘉宾。与这些时代俊杰一同走上领奖台的,是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陌生面孔,比如无名画会的艺术家,比如成功自救的矿工兄弟。这样的遴选,和杂志的面貌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关注影响时代的人物,一方面彰显主流视线之外的价值。
5年来,我们在关注中国的同时,关注世界,在报道精英的同时,贴近两千米深矿井下的煤矿工人。我们没有清高和迂腐到不把我们的杂志当作产品来经营,我们也绝不为了迎合市场而放弃或修正我们的立场。我们记得我们的戒律。
2004年双周刊,2008年旬刊,2009年周刊,我们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飞跃。我们有理由认为我们做成了一桩美好的事情——赢得那么多读者的热爱和信赖,这份热爱和信赖,是我们向着新目标迈进的动力。
创新是最大的挑战。对一些媒体来说,固定在某种成功模式里是安全的,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固守是可怕的。我们渴望创新,渴望带给读者新的喜悦,新的冲击。
本期是《南方人物周刊》5周年特刊,我们请到了部分封面人物和网友于百忙之中替我们当一回记者,向另一些封面人物提问。拿到那些问题和那些回答时,我们自己也感觉到巨大的惊喜:提问是高质量的,一些问题有着意想不到的大胆、泼辣、一针见血;回答是精彩的,真诚的,智慧的,四两拨千斤的。我们以这样一个特别节目,作为馈赠给广大读者的礼物,以感谢大家5年来对我们的厚爱和支持。
(为本刊5周年庆典活动独家网络合作伙伴,特此鸣谢腾讯网及腾讯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