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华
快乐的人总是受欢迎,更加成功,甚至更加长寿。其实,我们却常常忽视了对快乐秘密的思考。
金钱不能带来快乐
有调查表明,在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中,个人富裕状况对生活满意程度的影响已经非常小。金钱除了可以帮助人们谋生之外,根本无法买到所谓的快乐。《福布斯》杂志中所列的那些美国最有钱的人并不比宾夕法尼亚的阿米什人快乐多少,虽然后者不像前者那样拥有豪华的住宅,丰盛的美食。这项以7分为满分的快乐指数统计表明:这些富豪和阿米什人的平均快乐指数都是5.8。另外的一个例子是,一群富裕的国际学校学生的平均快乐指数是4.9,而生活在印度贫民区的穷人的平均快乐指数是4.6,相比而言,财富给前者带来的快乐也就多那么一点点。
经济处境的差异如此巨大,而快乐程度却为何所差无几呢?其实,人类在适应自我环境方面所拥有的能力是惊人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人类的“心理免疫系统”。有研究者将一组经历了大悲大喜的人,比如中了彩票大奖的人和因车祸而瘫痪的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存在着“心理免疫系统”的现象。尽管经历车祸的人认为,他们现在不如以前快乐,而彩票中奖者则明显认为他们现在比过去快乐。但与那些既没有彩票中奖也没有遭遇车祸的人们相比,这三组人们的快乐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空闲时间可能不快乐
人们往往以为,一旦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快乐。但是,空闲时间的作用真的是被夸大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从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我们拥有的闲适是我们上几代人怎么也想象不到的。可是,调查发现,今天的美国人却并不比50年前的美国人快乐多少!有人指出,空闲时间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人们处理它的方式上,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人们把大量空闲时间用在看电视上。看电视是现代人排遣寂寞、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娱乐放松的节目。我们很容易乐开怀。不过。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社会学家近期做的一项研究却表明,看电视在短期内虽然可以增加人的满足感,但长期看来,它对人的快乐程度却没有什么积极影响。甚至会产生一种病态效应。你看了半天电视,却感到更加无聊,于是你可能觉得应该看更多的电视。研究人员认为,任何一项沉迷性的活动,只能在短时期内带来快乐,长此以往,它却引发着内疚和忧愁。
基因决定50%的快乐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快乐,殊不知快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最新研究显示,快乐在较大程度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遗传在较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快乐。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是否快乐决定于性格特征,而性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以及他的生活环境;基因对人的快乐大约起50%的作用:善于交际、活跃、情绪稳定、勤奋和富有责任感等与遗传有关的性格特征与人的快乐程度密切相关。这个结论是研究者调查了973对成年双胞胎的有关数据做出的。他们发现,通常情况下,比起异卵双生,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性格更相像;而在回答自身快乐程度时,他们的答案也更相近。这就意味着。快乐和性格有很强的遗传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性格和快乐不仅仅是共存的关系,事实上,天生的性格决定了快乐的程度。那些在关键性格特征(例如外向、冷静、责任心等)上相似的双胞胎,快乐程度也相似,相反,当他们的关键性格特征不同时,快乐程度也会不一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利坚博士,经过分析1500对双胞胎发现,即使他们中的一个做大学校长,另一个做水暖工人,或一个有博士学位,另一个连高中都没毕业,同卵双胞胎对人生的满意程度完全是相同的。利坚判断,这跟同卵双胞胎遗传基因完全相同有关。美国健康营养检测中心对6000名男女志愿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实验,研究显示,一个人的典型情绪不会随时间而改变。换言之,相对比较快乐的人,10年后还是会比较快乐,悲观的人也会继续相对悲观。
打消那些“快乐”的念头
如果金钱不能带来快乐、看电视可能是我们不快乐的隐患,而个体的快乐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至此,我们或许有些迷惑和沮丧:我们追求快乐的方式岂不太贫乏和被动了,究竟该怎样让自己快乐?答案却是:打消那些让你变得快乐的念头吧!
美国肯塔基大学的苏珊娜·西格斯托姆博士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它打破了传统上有关追求快乐的法则,表达的是这样的观念:只要你怀有让自己变得快乐的企图,或者刻意对自己的快乐状态进行监控,这些都会对快乐的真正出现产生阻碍。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实验的任务是听一首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有三组被试参加,一组被试要求只听音乐就行了,另一组被试要求通过听音乐而让自己更加高兴,最后一组被试要求在听音乐时随时注意自己快乐程度变化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研究者发现,只有第一组被试在听音乐后快乐程度增加,而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听完音乐后,他们的快乐程度并没有明显增加,也就是说,随兴自然的状态最好。等待快乐,往往会让你失望。因为你想让自己快乐起来的企图,已经对你构成了一种伤害。也就是说,如果你总是不断地试图让自己更加快乐,或者一直在注意自己是否快乐,你就会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了。
放弃追求快乐念头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追求快乐的意图可能说明你还是不够快乐或不够积极,因为快乐的人原本就是快乐的,他们天然不会将快乐作为一个目标。
乐观并非总是最佳策略
可以看到,乐观者常常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归因于自己。他们认为,引发积极事件的因素都是在自己的能力控制范围之内,而且,他们认为,这些因素日后会持续存在,为他们能成功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境起促进作用。因此,这种乐观的解释风格能够让他们积极地看待生活中好的一面。同理,在经历消极事件或者面对令人不快的情形时,乐观的人会将这归因于外部、暂时性和与情境有关的因素。这样,他们会对未来继续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重要的是,由此带来对事情的积极处理很有可能让他们的积极展望得以实现。换句话说,乐观可以产生积极的自我实现预言,并激励人们去追求成功。但是,这些认知和归因却并不总是现实的、灵活的。盲目乐观的解释风格可能会产生负作用,甚至导致危害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大家公认的特别乐观的人,往往将自己置于较高的危险之中,因为他们可能低估这些风险的潜在危害。比如,你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司机,但可能会不系安全带而一路飞车:你相信自己不会得心脏病。便可能会放弃锻炼而胡乱饮食:你相信自己不会毒品上瘾,便可能会大胆试验毒品而最终上钩。更令人警惕的是,人们尤其对那些自以为可以控制得住的事件抱有更加乐观的态度。比如性病、糖尿病、中暑等等。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安全的性行为、健康饮食、体育锻炼、避免阳光直射等行为进行规避。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不会遇到这些问题而让自己失去警惕。如果你感觉自己不怕中暑而使自己在缺水或过热时仍然浑然不觉,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事实上,你将看到一种颇具讽刺意义的结果:乐观令你面对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本可因你不乐观而避免。
此外,乐观者面临出现负面的结果时,他们也不太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是因为,他们会将风险因素归因于外因。不现实的乐观者无法承担责任。无法去正确地分析客观情况。判断哪些是自身的、持续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哪些原因确实可以归为外部、暂时性、与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如果安全工程师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将事故归罪他人或其他原因,而不是完善和加强安全管理,这是极不负责任,而且非常危险的做法。
可见,乐观者对未来充满积极的期待,他们对自我和生活的感觉很好,但这并不是任何情形下的最佳策略。对自我和未来的良好期望,有时会让你付出代价。我们应当想到:个体首先要对客观现实进行正确的评价,然后再选择是否该应用乐观的解释风格。(文章代码:2117)
责任编辑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