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观点

2009-07-01 03:27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救人救援机器人

刘 静 等

当现实逻辑遭遇游戏逻辑

游戏是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模拟现实生活的活动。在游戏中,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否合理不应从现实角度出发,而应从游戏逻辑出发。比如,幼儿模仿医生打针的乐趣在于重复打针的动作,而不在于打针的部位是否正确;幼儿在娃娃家可以捡食掉在地上的饭菜,可以对散乱的材料毫无知觉。我认为教师如果在幼儿玩得酣畅淋漓的时候指责幼儿违反常规,只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应顺应幼儿的逻辑,走进游戏情境,在幼儿缺乏经验支持的时候提供支架。比如,教师可以扮演指挥人员给出救援指令:“地震已经停止,请大家救出伤员,把他们送到医院抢救,然后建设简易新房。”

其实,有关地震的主题活动对于实施安全教育很有价值,我们应创设丰富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将教育内容还原到幼儿生活中,如,何处藏身更安全,怎样撤离更快速,如何救援更高效,等等。

(江苏南京 刘 静)

因势利导

从案例中可知,幼儿从“建设”到“破坏”似乎已偏离了教师预设的内容,也背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但倘若冷静分析,你会发现幼儿破坏性的行为其实就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表现。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既然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内容仍然围绕教师既定的目标,那么何必强拉幼儿回到教师预设的方案上来呢?在绝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已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即使教师要强行将幼儿拉回到预设方案上来,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笔者因此认为明智的做法应该是顺着幼儿的兴趣点继续游戏。针对现场混乱的状况,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提醒幼儿:“地震了,要抓紧时间救人,用最快的方法救人。”如果幼儿推倒“楼房”后始终处于混乱状态而无法深入游戏,教师可以以建筑工人或工程师的身份提醒幼儿:“地震过去了,是重建家园的时候了。我们要仔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把房屋建造得更加坚固,以抵抗频频发生的余震。”

当然,教师在幼儿兴趣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更改原有安排。比如,教师可以从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何安全撤离现场等角度巩固幼儿之前学习的在地震中自救及逃生的知识,也可以直接介入游戏警示幼儿:“可怕的余震来了,三分钟之内还没撤离到安全地带的人将十分危险。”

总之,教师应该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因势利导,切忌强迫幼儿按教师预设的思路游戏。

(浙江上虞 赵晓亚)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首先,教师要仔细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在该案例中,我认为明明的个人行为已经引发了大多数幼儿的兴趣,此时教师关注的不应是游戏常规,而应是幼儿的兴趣。

第二,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和需求要进行价值判断。教师不能无视幼儿的兴趣,也不能被幼儿的兴趣牵着走,而是要判断这些兴趣是否对幼儿有发展价值、是否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在该案例中,我认为幼儿的救人行为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体现了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与主题活动目标一致。

第三,大胆打破原有计划,调整活动内容。教师在发现幼儿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与既有活动冲突时,可以及时调整活动计划,适时引导。在该案例中,我认为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有序救人,在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之后再组织幼儿继续建造“新房”,以延续原有活动设计。

(江苏南京 杨黎珍)

适时给予“乱”的自由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或认知成功与失败、原因与结果、规则与自由,不断地通过他人认识自己,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获得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我认为明明与其他幼儿的表现应给予支持。因为尖叫是幼儿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本能反应,他们趴在地上救小动物和机器人说明已经完全投入到游戏情景中,体验和建构着自己的生活。因此,我认为这时的“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乱,教师不应为了维护游戏常规介入幼儿的游戏,而应适时给予幼儿“乱”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地操作和体验。

当然,作为幼儿行为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教师要敏锐地把握游戏的发展进程,寻找契机支持、鼓励幼儿自主游戏。比如,在幼儿扒完废墟中的小动物和机器人后,可鼓励幼儿重建房屋,提醒幼儿想一想如何使房屋建造得更加牢固、不易坍塌等。总之,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要能进善退,适度介入,灵活把握游戏规则。

(江苏南京 田 杰)

巧用角色扮演

幼儿喜欢模仿,对于角色扮演尤为喜欢,我们何不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适时开展一场“救援行动”呢?如,我们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创设这样的场景:“各小队请注意!听到广播马上集合!我们城镇及其周边地区遭遇地震,现已有数万人被困,需要紧急救援,我们将派出A队、B队、C队一起执行救援任务。”听到这样的指令,幼儿一定会很好奇,也会立刻融入角色,集合到教师周围。接着,教师可以进行现场指挥:“明明,你带领A队到城中心救援;××,你带领B队到城西救援;××,你带领C队到城东救援。此次地震危害极大,有很多人被深埋,深受重伤,因此在执行救援行动前,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救援计划,以免对受害者造成更大的伤害。请各小队讨论一下!”教师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幼儿讨论一个详细的救援计划,并根据角色需要适时融入幼儿的游戏,用情景性的语言进行引导,以有效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样做既呵护了幼儿的爱心和热情,又维护了游戏的基本规则。

(江苏苏州 李敏芳)

情景教育正当时

如果我是那位教师,我会及时介入并加以引导,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在“地震”的模拟情景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比如,我会用现场指挥者的口吻说:“地震了!孩子们,安静别慌,我们先尽快把倒塌的房子里的小动物和机器人救出来,救人时动作要轻,还要注意自身安全。如果太用力,不但救不出被压的小动物和机器人,自己也会随时被塌陷的房子压住。救出被压的小动物和机器人后,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们送到医院救治或就地包扎、抢救。”与此同时,我会快速在活动室里做好分组标志,如担架组、包扎组、抢救组、护理组等。最后我会提醒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伤重的小动物还要送到外地抢救,请你们马上去清理道路,把倒塌的积木房子整理好。”

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和全体幼儿分析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如哪组幼儿的配合工作做得较好,哪组幼儿耽误了抢救时间,等等,以便让幼儿在总结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温州 温如琛)

抓住契机 有效生成

围绕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生成的活动是有活力、有效的。首先,教师可充分肯定幼儿奋力抢救的行为,然后引导幼儿讨论:“像小朋友那样遇到事情就慌乱,一拥而上去救援会出现什么后果?”幼儿通过讨论会发现这样的救援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既然这样不行,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样不但有利于改变混乱的局面,还能培养幼儿冷静、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教师可提问:“我们搭建的房子为什么会倒塌?”幼儿回想刚才的拼搭过程并讨论交流,可能会发现积木拼摆的位置不合适、地基不够稳定、积木破损等是导致房子倒塌的原因。通过讨论交流,幼儿既巩固了有关空间方位的知识,又萌生了责任心。

(吉林舒兰 王丽宏)

转移注意 引发生成

面对幼儿的意外举动,我们要冷静地判断它有没有继续推进的价值。如若没有,则可以运用转移注意、引发生成等策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有意义。

结合案例,我认为教师在幼儿对“地震抢险”产生兴趣时不要着急,可先让他们将“救援行为”进行到底,表扬他们临危不惧,是“抗震小英雄”,然后让他们说说在电视里看到的担任救援工作的英雄们是怎么做的。在幼儿收集、交流、分享英雄人物的信息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转向对建构材料、建筑方法等问题的思考,如:“汶川地震中有没有震不倒的房子?为什么有的房子一震就倒,有的却震不倒呢?我们能造出震不垮的房屋吗?除了为灾区小朋友造房子,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想,有这么多事情可做,孩子们可能不会沉迷于“救人”这样的重复动作了。

(上海 季卫宇)

巧妙引导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教师巧妙的引导能使游戏情节更丰富、更有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回忆刚看过的录像资料,想一想解放军叔叔是怎样救人的,让幼儿意识到乱挖会使被压的小动物和机器人受到第二次伤害。由此,孩子们就会轻轻地、慢慢地把积木一块一块搬开,混乱的场面也会自然而然得到控制。

其次,教师可以让幼儿想一想小动物和机器人被挖出后该怎么办,它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由此,孩子们可能会自然而然生成“医院”游戏,将兴趣转向照顾和治疗小动物和机器人上。

最后,教师可以和幼儿谈一谈地震后房屋倒塌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幼儿建构抗震的房子,避免再次发生房屋倒塌事件。

(江苏常熟 吴燕妮)

猜你喜欢
救人救援机器人
“熊猫血”大哥的第71次救人
为什么海豚会救人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妙计救人
救援物资
救援行动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