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思考

2009-06-30 08:52许钰川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18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风险金融机构

许钰川

提要农村金融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一国处于二元经济时期所特有的金融现象。本文从风险角度对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农村金融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农村地区因某个或某些农村金融机构或农村金融活动主体由于经营失败或违法经营等原因而导致其资金、财产、信誉等方面损失所引起的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进而影响当地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支付安全,以致发生农村金融挤兑事件或风潮,造成农村金融支付秩序混乱的可能性。

一、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特点

1、我国农村生产是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资本利用比较高,整体收益率比较低;2、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从种植到收获市场价格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加入WTO后我国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越来越大,例如今年年初国际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对于我国的粮食价格也有一定的冲击;3、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4、农村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低于大型企业。就产业结构而言农村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和简单的加工业,市场地位比较低,议价能力较弱;5、近年来,信用问题被广泛关注。而我国中小企业多多少少都存在信用问题,破坏当地的信用基础,影响也较为深远。

在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社会信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金融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都比较高,这就决定了为广大农村提供服务的农村金融系统风险较高,总体收益率比较低。正因为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所以导致大量的资金流不到农村,农村的金融贷款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是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点。

二、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风险分析

1、农村金融贷款风险问题。(1)自然风险。农业具有很强的自然依赖性,因此比一般商业贷款存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2)市场风险。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很低,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风险增大,这使以“三农”为对象的贷款部门系统性风险增加;(3)农村非法金融活动风险。民间借贷普遍存在,其隐性风险爆发会波及合法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4)道德风险。与一般贷款相比,农村金融贷款的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贷款人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缺乏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道德风险问题尤为突出。

2、政策性贷款、信贷资金财政化及行政干预加剧了农村金融风险。政策性贷款、信贷资金财政化是形成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属于财政性救助贷款,因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不力、财政补贴不能及时到位等原因,这些财政性贷款中相当一部分变成了呆账、死账。同时,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应由财政负担的资金支出,往往只能由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填补,进一步使农村信贷资金财政性损漏问题严重化。同时,农村地方政府对信贷干预的刚性依然较强。长期以来,农村资金和县域资金严重外流,县、乡政府部门受政绩的驱使和财政资源的硬约束,在上项目、争速度中只能依靠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成了农村地方政府的“钱袋子”,造成信贷资产大量沉淀。

3、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严重违规经营金融风险。(1)部分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只顾眼前利益或个人私利,无视国家法律法规,违规经营;(2)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为了逃避中央银行、系统内上级行和财政、审计机关等部门的监督,违规设置两套账,有的甚至不建账、不记账;(3)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涉及的金额巨大,其必然形成巨额资金体外循环,造成资金调度失灵,危及正常的信贷资金营运,特别是那种只有少数人操作、基于少数人利益之上的账外账,比账内资金具有更大的风险隐蔽性、欺骗性和危害性;(4)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重较大,主体经营水平低,机构和人员膨胀,缺乏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费用开支无节制。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金融犯罪问题,直接形成金融风险。

三、对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从宏观层面来讲,降低农村金融风险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国家应该从宏观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和化解;同时,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1、大力发展“合作金融”团队。单个农户很弱小,抗风险能力有限,而引入企业股份制等理念,组建“合作金融”团队,通过农村金融纽带作用,增强抵御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在落后偏远地区,那是农村金融的空白,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调研发现“合作金融”在偏远落后地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形式多样化的“合作金融”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农民掌握着“合作金融”的资金和信贷控制权。“合作金融”就是一个合作企业,管理办法、运行机制、激励分配、监督机制、利率、周期、额度等都应该由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且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

2、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退出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政府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保险标的应该偏向国计民生的产业,如稻谷、小麦、生猪、奶牛等。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加强农村社会的系统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避政府行为,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3、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新品种和新模式。金融产品的创新应当植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是传统存贷款产品的功能分离和整合,也可以是保险、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有价证券发行与代理买卖、资本运营、外汇等其他服务品种的推陈出新。

4、加快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缺少必要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功能尚待完善。(1)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制度。制定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评级制度,使风险评价得到全面化、系统化、动态化监测;(2)加快完善信息综合反馈系统建设。建立一个覆盖整体内控活动的内控管理信息交流渠道,确保纵向与横向的内控信息交流畅通无阻;(3)按照综合评级结果分类处置、重点监控。建立风险动态跟踪体系,针对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帮助其提高风险识别、量化和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颖慧.农村金融风险:现状、成因及防范.现代金融,2000.4.

[2]刘晓波.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设置.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5.

[3]殷玉润.农村金融风险分析与化解.金融电子化,2007.5.

[4]党锐锋,曾辰.浅析农村金融风险问题.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5]谢家智,鲜明.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6.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风险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