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外记者 陈欣 陈远 孙秀萍 霍斯欧 陆乐 陶短房
上海一栋在建的13层高楼整体倒覆,引起了人们对房屋安全的关注。实际上,全世界民用住宅楼越盖越高已经成了一个大趋势。早在19世纪末,美国纽约和芝加哥这两个大城市就因为地价昂贵开始建高楼,如今纽约四五十层高的居民楼并不少见。最近一些年,不仅寸土寸金的新加坡、东京、首尔等亚洲大都市学着美国人盖高楼,中国很多二线城市也在建十几层、二十几层高的民用住宅楼。通常来说,楼层越高,建筑要求也越高,一些城市人口密集的亚洲国家“不得不”接受超高层住宅。
新加坡居民楼高达50层
在日本千叶县白井车站附近,一栋14层高的新盖公寓楼有些抢眼,这是因为它周边的居民楼最高只有8层。日本居民楼逐渐增高还是最近几年的新鲜事。按日本《建筑基准法》相关规定,高度在60米以上、层数在20层以上的居民楼被称为“超高层公寓”。目前,日本在建的超高层公寓有10多栋,最高的位于横滨,大约220米,52层,预计在2010年完工。
韩国的居民楼要比日本的高出很多。韩国最高的公寓是位于首尔市江南区的“塔宫”公寓,地上66层,地下5层,楼高233.9米,是首尔最贵的公寓。韩国的民用建筑分成两类,大约各占50%:一类是不超过5层的“单独住宅”,多为家族传下来的财产,或是大财阀购置的带花园绿地的豪宅;另一类是“共同住宅”,多为高层。上世纪80年代初,韩国“共同住宅”多为5层以下,没有电梯。随着韩国经济发展,15层左右、有电梯的高层住宅逐渐增多,特别是1988年举办奥运会后,韩国居民楼长高到20层至25层,商住两用楼甚至到40层左右。目前,韩国10层以上的公寓占到所有居民楼的90%。而按照我国的民用建筑设计标准,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如超过100米高,即为超高层。因此,在中国各地的楼盘中,几乎没有超过30层的。
在东南亚的印尼,普通住宅都是平房,很少有高层居民楼。但新加坡可以说是全球民用住宅楼“平均身高”最高的国家了。因为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有限,新加坡政府提出“与高空争位,为楼宇增高”。从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开始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成立建屋发展局,着手兴建“政府组屋”。这个政策与中国经济适用房很相似。目前有超过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组屋区里。组屋以高层为主,大部分在10层至20层之间。据统计,新加坡组屋40多年来“长高”了30层。1963年最高的组屋是20层,现在不仅已有6座40层的组屋(约120米高),而且将于今年年底竣工的7栋位于丹戎巴葛达士敦坪的“达士岭”组屋有50层,建成后将成为新加坡最高的民用住宅楼。由于“达士岭”组屋地点靠近中央商业区,它还将成为新加坡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
高层民宅在亚洲比较吃香
新加坡的居民楼盖得这么高,生活在高层的人会觉得安全吗?据新加坡建屋局工作的朱女士介绍,新加坡的建筑质量是完全可以放心的,但至于楼层的喜好则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住得越高越好,有的人特别是有老人或小孩的家庭比较喜欢低一点儿的楼层。一般而言,每一楼层价格相差约0.5%—1%,楼层越高越贵。这是因为高层采光、通风、景观都相对较好。由于顶层可能会面临日晒和漏雨的问题,因而首层与最顶层相对较为便宜,但如果首层附带小花园则又另当别论。总的来说,低层比较靠近地面、噪音较大,空气不够清洁,私密性不好。据报道,“达士岭”组屋区共有1848套房,目前超过95%的房子已被人选购。据韩国三星不动产中介公司社长安槿子女士介绍:“当今韩国年青人最喜欢的是10层至20层之间的楼层,原因是采光好、视野好。上年纪的人喜欢低一点的楼层,是因为太高容易令人感到眩晕,而且楼层太高的话,气压比平地有变化,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但在英国,高层居民楼通常不受多数英国人的喜爱。英国人讨论各自的住所,不会比谁住的高,谁离市区近,而是比谁的花园修得更有情趣,谁家离草地公园或河流湖畔更近。据英国政府2008年度住房统计,伦敦共有317万个住所,一层或两层的独立和半独立格局的房子占了40%。对于摩天大楼式的高层住宅,多数英国人觉得那里应该是办公的地方,甚至有人觉得只有由政府安置的低收入者或是难民才会住高层。史蒂夫在英国一家建筑监理公司工作,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英国曾出现过一次建高层住宅楼的热潮,当时主要是为了缓解英国大批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的住宿问题。这些20层左右的高层建筑多半在市区尚待开发的地段,像伦敦东区、利物浦老工业区等地。这些高层楼房依旧存在,但很多房子已人去楼空,被英国人称为“城市中的钢筋垃圾”。英国政府目前也在不断拆毁这些建筑,改建成新的商业建筑。因此当一些收入低的首次购房者向银行借款购买这样类型的高层住房时,往往会被银行拒绝,因为银行非常担心政府会很快拆除楼房。这让高层住宅的交易量在英国始终不大。受到地狭人稠的压力,伦敦、曼彻斯特等商业人口密集的城市在最近几年还是建造了一些高档的高层住宅。伦敦泰晤士河畔有在建的60层高的住宅楼,号称“欧洲最高”。但据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透露,有意购买者多半是外国人,而不是英国本地人。
加拿大的高层住宅多分布在大城市的市中心,交通、购物方便,一些分布在海滨、湖畔的高层由于观景方便,价格被炒得很高。但大多数加拿大人实际上对高层公寓并不“感冒”。由于地广人稀,加拿大人更青睐独立、半独立建筑,一方面独门独户不受干扰,另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木结构的房屋住起来更舒适,不气闷。此外,独立房屋“地皮”也归业主所有,而高层公寓业主只有房权,一些加拿大人认为“不划算”。加拿大公寓普遍采用敞开式阳台,而许多省市都规定,家有婴幼儿者不得居住在敞开式阳台的高层,但根据规定,公寓阳台封闭必须业主全体投票通过,统一施工,这在加拿大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加上高级公寓单元售价一点也不便宜,因此大多数加拿大家庭不愿选择高层住宅。
目前,美国纽约最高的公寓是在联合国对面的川普国际大厦,有90层高,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住宅楼。但这个纪录不久将被打破。在有着“美国摩天大楼的博物馆”之称的芝加哥,有建筑商正在市区密歇根湖畔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公寓楼——螺旋塔。这座2007年动工、预计2012年完成的150层建筑,将以610米的新高度成为全球最高的住宅楼。这座高层居民楼的建造引起了很大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还传出过融资出现困难、设计师因拿不到酬金把建筑商告上法庭的消息。在《芝加哥论坛报》的网站上,许多网民对它的设计赞誉有加。但也有觉得这栋住宅楼的房子太贵,最便宜的一套也要80万美元。开发商一开始就把目标客户锁定在富裕的投资人身上,而且以“全球最高住宅楼”为口号,在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寻找全球买家。
建高层居民楼各国限制多
实际上,除了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大城市,美国大部分地区的民用住宅楼往往只有3层或者更低。美国大城市的高层住宅租的人多,买的人少,租的人主要是市区上班的年轻人。美国多数城市高层住宅楼不多,最直接的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商更愿意建造价格低廉的低层住宅,而不是技术要求更高的高层住宅。如果是建一层或两层的民宅,开发商的图纸很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如果层数越高,当地政府的各项考核标准也就越严格、造价也越高。除此之外,美国房屋结构对防震的要求很高。以美国加州为例,最近50年6级以上的地震有10次,因此,当地政府规定普通民宅应是符合抗震标准的木结构房屋,一般不超过6层。
在加拿大,居民楼要么为4层以下的全木建筑,要么为16层以上的轻钢-混凝土建筑,很少有5层到7层的单元楼。这是因为加拿大《联邦国家建筑标准》和某些省的建筑标准规定,低于一定层级(联邦标准3层,有的省为4层)的住宅,无须进行全部结构设计,可节约不少成本和审批手续,而高于这个标准的住宅,不论是5层还是25层,都须采取全部结构设计,运用符合标准的防火、抗震、隔音材料,在住宅中留有足够的间隔和空间。
让英国人少盖和少买高层住宅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安全性的担忧。英国赫尔大学的城市建筑学研究学者弗雷泽告诉记者,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尤其是伦敦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部成为最先攻击的目标。据说,德军二战时不炸掉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只是为留下一个标志建筑,方便锁定目标而已。“9·11”恐袭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建造高层住宅的计划就更少了。
日本出现高层居民楼不仅与日本的地价昂贵有关,也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有关。日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社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日本人怕地震,所以日本几乎没有高楼,但随着防震技术提高,建筑材料更新,日本的高楼也多了起来。但他强调,日本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可以建高楼,如必须考虑不能影响周边建筑的采光。
在新加坡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盖高层建筑。新加坡面积虽小,但却拥有5个机场和空军基地,是世界上机场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飞机航道和其他种种因素的限制,新加坡不同地区都有严格的楼高限制,如靠近樟宜机场一带的建筑物最高只能到14层。
韩国不位于地震带上,历史上几乎未发生过地震,因此人们挑选住宅很少考虑地震及安全问题。在韩国,为了防止火灾蔓延,楼道禁止堆放任何杂物,紧急通道用的楼梯也在十分显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