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新荣
批评是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端正学生行为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批评才是最中肯的,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知错就改,是教育活动中耐人寻味、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批评必须是有根有据的,实事求是的,既不是臆断的又不是道听途说的,更不是依据学生过去的表现主观推测;而是依据掌握的事实依据,不因为任何外在原因夸大或缩小,不抱任何个人成见。
二,批评必须是真诚的、以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进步为目的;而不是表达老师不满情绪的,也不是老师用以树立威风的,更不是老师发泄私愤的;有的老师对学生平时的行为有看法,但苦于找不到证据,一但发现学生的错误,小题大做,以把学生驯服为目的,虽然暂时达到了目的,但由于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心理的根源未得到彻底的解决,更未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往往事倍功半,使师生产生抵触情绪,收效很差;因此,批评时既要指出不足的原因、影响,又要充分肯定优点,使得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是公正的,准确地,从而自觉改正。
三,批评应是就事论事的,不和以前的任何人和事发生联系,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作否定性的评语结论,就学生所犯的错误本身分析原因、后果、影响,指出改正的方法,措施,方向;不搞全盘否定。
四,批评应是因人就事的,不与任何人作比较式的批评:不用另外一个人的优点与被批评者的缺点作比较:不总是看到被批评者缺点并且放大进行批评,应当充分肯定其优点,指出不足,查摆原因,分析后果,制订改正方案。
五,批评应表现为平等的师生间的交流,不胜欺凌人,大声呵斥:不冷眼鄙视,讽刺挖苦:不动辄停课,故意为难:不扩大事态,随便请家长:更不能体罚、打骂,伤害学生的人格。
六,批评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底线;批评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改正错误,树立良好品德,使得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少走弯路,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从而更加努力,积极向上。如果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使得学生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使得学生朝着不利的方面继续下滑。
七,批评者应保有一颗宽容的心,不把自己的认识及观点强加给学生,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认知水平认识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不是不可饶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水平,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及生活,所以应给于学生一定的反思及改错时间,在某一时间段内改正;因为坏习惯和错误认识的形成是靠时间集累起来的,因此改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切不可要求立竿见影,漠视了学生在自己基础上的努力与进步;对学生每一点进步的肯定都会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其一生的轨迹。
八,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性的批评,多激励;每一次错误都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台阶,要把学生的错误放在其发生错误的环境中认识,从中找出积极的一面加以肯定鼓励,分析错误的危害、理由,使得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自觉地产生改正错误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出犯错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由之路,人总是在错误中不断成长的,使得学生不因一次错误而背上心理包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缩手缩脚,丧失创新的胆略和气魄。
总之,对学生错误提出批评,老师应思虑再三,因人制宜,既达到批评的目的,又是的学生能诚恳的接受,在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才是最佳的批评效果。
(陕西省洋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