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爱情 也看到了DNA

2009-06-30 09:18
数码家居 2009年4期
关键词:海角情书角度

《海角7号》的多重味道

“大多数喜欢这个片子的人,不会因此而喜欢日本。不明白隐喻的人,也不会被洗脑。”香港公民党党主席关信基的影评。

我认同关先生的这个说法,先把《海角7号》是否媚日的争议放在一边。我喜欢《海角7号》,喜欢它的真实。如果你看懂了它的隐喻,我只能说你很聪明很细心,很有历史观,但你没有必要大动肝火,一些文字游戏是无需太计较的,聪明人的游戏。

《海角7号》最表面的味道,就是爱情。

这个爱情故事是很打动人的。陈真可以有日本女朋友,日本男教师当然也可以有中国女朋友。虽然这不是最常见的爱情模式,但恰恰不是,才值得拍成电影。那七封原创的日本教师情书,以和《情书》、《硫磺岛的来信》神似的语调流淌,一个隐藏了60年的爱情故事浮出水面。60年前的情书独白不断的和今天的爱情交融,深具对称、对比之美。这七封情书,就足以打动天下的爱情动物了,何况还有那优美的风景和旋律。

但是,仔细想想,这位日本教师却也有可恨之处。

他说“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是的,他只是个教师而已,无须背负侵略之罪,也没有人要他背负。他又说,“只是好不容易你毕业了,我们却战败了。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原来,战败前作为一个侵略国的国民他有贵族的骄傲。正是这种丑陋的荣辱观,营造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土壤。你不是罂粟,但你却是罂粟的阳光和空气。

附在爱情周边的,是小民的希望,这是励志的味道。

许多抑郁不得志的人,或被时代阻隔(遣返回国的日本老师),或被大都会打击(我×你妈的台北的阿嘉),或被公司轻视(本来是模特却变成翻译兼监工的友子),或被现代化挖走年轻一代(想放火烧城,然后叫年轻人回来重建家乡的代表会主席),或被女友抛弃(原住民警察劳马)⋯⋯

这样困顿的经历,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共鸣吧。一般的励志片,往往以理想取代现实,以小概率事件忽悠观众的情感,而在《海角七号》上,理想和现实没有成为童话,那么的草根,那么的琐碎。

但最富现实价值的,则是真实的南台湾味道。

在歪曲的故事上去探讨人性,那是可笑的事情,但2008年刚刚有很多人在《色戒》上这么干过。而到真实的《海角7号》,除了叫好就只有网络上的媚日争议。当然,做一个爱情动物、音乐粉丝,单纯的去享受表面的娱乐也是不错的选择。

媚不媚日,或许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尺度,暂时不用统一思想吧。但《海角七号》最大的价值在于真实,这是一定的。有位一辈子都没进电影院的台湾老人家说,“这是台湾人的片子”。因为真实,所以丰富,就像一个DNA一样,承载了完整的社会信息——准确的说,是南台湾的的社会信息。

汉文化虽然一直是台湾文化DNA的主导,但台湾人和日本人也已经有了多年的关系,而且一直没断。《海角七号》史无前例的强调这种日本元素,国语、闽南语,都是中国话,但之外日语也不少;两代友子,一位是日本殖民期拥有日本名的台湾女孩,另一位是纯正的日本女孩;而单亲妈妈明珠,也在和日本人的恋爱中受到伤害。台湾知名的传记作家王丰在凤凰博客上气愤填膺:“我为什么说《海角七号》绝对是一株大毒草,是因为该片是用日本人的灵魂在思考问题。”

王丰的话对不对也先放下,阿嘉的那首“国境之南”,的确是以日本教师的角度去填词的。“国境之南”只有“国境的南方”一种解读,最合理的当然是日本的南方。阿嘉想着日本教师的爱情故事去写歌,本就以日本教师的角度,并不代表整部电影以日本人的灵魂在思考。二战美国影片《硫磺岛的来信》也是从日本人的角度描述战争和人性,里面美国人一句台词也没有,100%的日本兵角度,却依旧十分公正还原,没有美化,可见角度不是问题。

角度不是问题,灵魂才是问题。有趣的是,梧桐、深蓝、深绿都不约而同的看到了爱情故事背后的灵魂。这里不妨套用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论,大家自由解读吧。60年的两岸阻隔,如果能通过《海角七号》看到多一点DNA,就足够了。在被问到大陆观众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马英九说,“应试图去了解一个跟大陆分隔60年的社会,应用欣赏、包容态度来看。”面对类似的问题,国台办发言人说,“我相信观众自会做出评价。”

讲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讲述真实的故事就更不复杂,奈何台湾的历史和故事却太过复杂。虽然并不是每部电影都只是娱乐而已,但宽容点才是王道。用圣严法师的语录做个小尾巴: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猜你喜欢
海角情书角度
A kind of honeybees can clone themselves perfectly 一种会完美克隆自己的蜜蜂
故 乡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6万字的情书
暖暖的等
写给电影人的情书
海角小诗(2首)
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