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华
如何保护民族企业是一个热门话题。但现在有一种倾向,谈到民族企业,就主要是指国企,将“保护民族企业”等同于保护国企,甚至上纲上线到了爱不爱国的高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些国企低下的效率、巨大的浪费和陈旧的体制,是导致中国企业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最大因素。照他们的看法,既然国企如此不济,不妨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分配,向更有效率的企业(如民营企业)倾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才是保护民族企业的最佳途径。
让国企自生自灭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企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完善的研发和产供销体系、雄厚的基础实力和深厚的积累底蕴等。不仅如此,国企容纳了为数庞大的就业人口,在一些城市甚至“一座国企一座城”,“大企业、小社会”的模式在许多地方仍很普遍。简单套用单纯市场模式“优胜劣汰”,让国企自生自灭,既不现实,也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即使市场化发达的美欧各国,也并不采用如此激进的模式。
但毋庸置疑,将国企等同于民族企业,将保护民族企业曲解为对国企的一味溺爱,更不可取。《吕氏春秋》中提到一个故事,楚王出去打猎,不慎遗失了一张宝弓,属下想去寻找,楚王笑道,一个楚国人丢东西,另一个楚国人捡到东西,对楚国并无损失,又何必去寻找呢?国企是民族企业,其他所有制的企业同样是中国人自己经营、自己管理的民族企业,它们的专利同样是民族的专利,它们的利润和成就同样也是民族的利润和成就。
只把国企当作民族企业,将一切政策、资源和资金的倾斜都靠向国企,甚至不惜抽肥补瘦,以牺牲民营企业利益、牺牲市场公平为代价,让国企能好歹赢一场,多少吃一口,实在是一种片面而落后的思想观念。
对国企的过分扶植往往会事与愿违
创造条件,让国企这个“嫡长子”能活得更好,当然十分重要,毕竟国企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那儿摆着。国企能否搞好,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这绝非一般民企所能比拟,得到一些倾斜和照顾,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对国企过分的扶植往往会事与愿违。得到大量政策、资源倾斜的国企,并未表现出和“家长”期望值一致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恰恰相反,它们中相当一部分生产效率低下,资金回笼困难,市场反应慢,在残酷的国内外竞争中屡屡碰得头破血流。不仅如此,添油般的持续扶持,往往变成了没完没了地填补无底洞,屡败屡战非但未能保护民族利益,反倒把提供扶持的其他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拉下水。
保护民族企业应一碗水端平
有竞争才会有生命力。事实上,国企并不总是“缺乏竞争力”的代名词。在苏联全盛时期,航空、军工等产业都是国企当家,但它们的发展十分迅猛,许多产品即使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也有相当生命力,如著名的米格-21战斗机、T-54坦克和AK步枪等就是明例。个中奥妙,便是苏联人在国企经营中同样引入毫不含糊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老资格的枪械大师西蒙诺夫和托卡列夫会给士兵出身的业余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让路;名门出身的飞机设计师波利卡尔波夫会不敌徒弟辈的拉沃奇金;“朝中有人”的飞机设计大师米高扬、图波列夫同样在竞争中几起几伏,完全靠设计和产品说话。
“宠儿多败家”。只有引入健全平等的竞争机制,才能真正让国企焕发青春,发挥出与自己实力相称的产业竞争优势。一味宠溺、呵护,只能让它们变成不谙市场规律、经不起风雨洗礼的“少爷秧子”,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民企垮了,国企同样也扶不起。保护民族企业的初衷,很可能换来损害民族企业利益的结果。
保护民族企业不能总是想着国企,应一碗水端平,给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氛围。一方面,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论国企民企,只要经营良好,发展迅速,有创造力、竞争力,能为国家创造利税,就是民族企业的成功,就是民族经济的荣耀;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这个国家的“嫡长子”必须经受公平市场竞争的考验,才能革除自身弊端,洗却娇骄二气。国家为国企所投注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回报。▲(作者是旅加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