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托起腾飞的翅膀

2009-06-26 05:16长春市新农办供稿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全市农民农村

长春市新农办供稿

初夏的长春,阳光明媚。在长春市农村,一路看一路访,一路收获一路欣喜。所到之处,路变宽了,水变蓝了,房变靓了,村镇变美了,农民兄弟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如今,长春市新农村建设已鼓足了风帆,文明新村的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展开。精神振奋、文明诚信的长春农民,正在创建文明新村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长春市按照省里的统一安排部署,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统领,切实加强了组织、协调和指导。经过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市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到176.8亿斤,比上年增产26.8亿斤,增长17.9%,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98年高出11.4亿斤,登上一个新台阶;全市一产增加值实现230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080元,同比增长12.7%;五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56.1%和25.4%;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520亿元,同比增长38.2%,超出年初计划30亿元,增速提高7.5个百分点;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30%;全市畜牧业产值实现176.9亿元,同比增长14.2%;牧业增加值实现101.4亿元,同比增长13.1%。

各级试点村和推进村建设步伐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从试点抓起,按照省里的部署,开始进入深入推进阶段。去年,全市确定省市县乡四级推进村178个(省16个、市级36个、县级90个,乡级36个),双阳区被确定为整体推进试点区。全市省级推进村落实项目275个,市级推进村落实项目218个,投入建设资金1.55亿元,争取省奖补资金1736.5万元。全市新启动新农村建设178个村,新建乡村公路2060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2.6万人。为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去年我市安排畜禽防疫专项资金1000万元、泥草房改造专项资金2000万元、牧业小区建设补贴资金3000万元、秋翻整地作业资金2500万元、化肥补贴资金421万元、搞旱水桶补贴资金2340万元、新菜田开发资金18000万元,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9260万元。

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2008年度省级推进村的规划及市、县两级推进村的建设规划全部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启动实施了泥草房改造工程,全市完成泥草房改造26698万户,完成了年度计划指标的106.8%,市直机关党工委组织开展了党员干部双日捐活动,全部捐款专项用于农村泥草房改造。大力发展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全市共有356.1万农民参合,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8.9%。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改善农村氟病区饮水条件,解决了农安、榆树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开展了全市村容镇貌整治工作,乡村脏、乱、散、杂问题得到全面整治,农村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长春市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

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2006年新农村建设启动后,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67个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市农委的内设机构,工作人员全部为行政编制。2007年,进一步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力量,处室由原来的一个增加为三个,人员由原来的5名增加到现在的12名,并配备一台专车。市财政每年都划拨30多万元的办公经费,用于办公室的日常办公。按照省、市的要求,长春市各县(市)区、部分乡镇也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配备了专职的工作人员,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

加大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同时,为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领导力度,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要求,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市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活动。由副市级以上现职党员领导干部(不含人大、政协副职领导),每人定点包保一个村并联系所在乡(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牵头抓总、整体推进;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四级联动、形成合力等形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12年所联包乡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进入全省经济强乡(镇)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年递增7%以上;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泥草房改造任务;农村医保、社保实现全覆盖;敬老院、幼儿园要达到省级标准;程控电话到屯,有线电视入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90%以上初中毕业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初级职业技能标准。乡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完备,农民文化体育生活活跃。基本消除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和“黄、赌、毒”现象。“文明户”、“文明村”及和谐社区的比重逐年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上升,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道路交通实现村村通、屯屯通;乡容村貌完成“五清四改三整治”工作任务;人畜安全饮水率达到100%,镇、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25%,生活垃圾实现掩埋或无害化处理。乡村各项民主制度健全,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力明显增强。村民自治组织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干部群众关系融洽,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强化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各级新农村建设规划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指导各地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确保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完善了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工作机制。按照省里要求和我市实际,及时对市直帮扶单位和指导员进行了调整,全市共确定31名市级领导帮扶各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确定68个市直部门帮扶、指导推进村的建设工作,派出驻村指导员68名,同时还为省级帮扶部门配备对口联系单位17个。

切实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知识、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自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我市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村企共建、军民共建、能人捐建、回乡援建等模式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针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结合省里提出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的想法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三农”工作全局,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努力创建文明、民主、繁荣、富裕、和谐的新农村。今后五年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在建设进度上,实现“三个率先”:城市所辖区的村,全市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部分基础较好的中心村率先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2012年全市50%以上的村镇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在经济发展上,实现“六个较大幅度增长”:一是四县(市)和双阳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二是全市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粮食总产量增产30亿斤,达到180亿斤阶段性水平,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增长7%,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收入结构更趋合理。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360亿元,年递增30%以上。五是牧业总产值实现24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六是林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50亿元。在公共服务上,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文化资源共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业保险、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村就业服务“七个全覆盖”。在基础设施上,实现水利设施、农机装备条件、农业生态环境、乡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五个明显改善”。在改善民生上,实现农村道路、广播电视、电力、饮用水、信息“五个村村通”。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村服务、农村组织、农业应急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六个创新”。按照上述目标要求,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强化物质支撑。全面启动增产30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开展农田水利、土地开发整理、高标准粮田、良种培育和推广、沃土培肥、全程农机化示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综合农艺措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障等“十大工程”建设。坚持投资拉动、项目领跑、名牌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增产工程,全力推进我市玉米、肉牛、生猪、肉鸡、乳制品等十大加工体系建设。坚持园区化、集约化发展理念,切实抓好10个县域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启动县域经济进位升级计划,实施总量攻坚、结构攻坚、效益攻坚,大幅度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突出规划先行。在搞好农村基本情况普查的基础上,全面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争取两年内全部完成。指导各县(市)区编制村屯建设规划,明确重点建设的中心村、中心屯,鼓励农民向中心村、建制镇集中,优化村屯布局。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撤村建居试点。

加快新农村推进村和整体推进县试点建设,为全市整体推进积累经验。实施分类推进原则,抓好推进村和整体推进县试点建设。指导县乡两级把主要精力、资金投入、项目摆放向推进村倾斜,把推进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指导双阳区做好整体推进县试点工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和整体推进积累经验。指导各城区发挥财力相对较强的优势,加大投入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率先建成新农村。指导四县市在抓好试点村、推进村的同时,科学谋划,做好整体推进的准备工作。

强化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善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建立制度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搞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深入实施乡容村貌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搞好农村清洁农源建设,着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今后五年,要以村容镇貌整治、农村安居、清洁能源、村企共建、便民服务配套、新型农民培训培育六大工程为载体,全面改善农村民生,助推我市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抓好农民教育和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素质。继续抓好百万农村劳动力输出工程,加强用工信息、技能培训、法律维权等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实现全市稳定输出100万农村劳动力的目标,确保农民充分就业。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进一步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引导性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每年完成技能培训10万人。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使更多的农民通过自主创业,提高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突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体系建设,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级群众文化团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大院,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继续抓好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建设,深入开展好全民读书走进乡村活动,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形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方兴未艾的新农村建设,使长春市的乡村发生着深刻变革,并大步实现着历史性超越。

广阔田野,生机蓬勃,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卷已在长春大地徐徐打开,一双双巧手正以浓墨重彩和精描细绘,迎接更靓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全市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