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晖 虞露富
“泥土味”内容应追求实用性。作为市、县级电视台记者到农村采访是经常的事,但往往是到乡镇找书记问干部的多,真正到村到组和农民面对面了解情况的少。农村到底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农民现在想什么、盼什么,记者知道的并不多,写出来的新闻往往是空话、套话和枯燥的数据,这样就免不了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味。所以记者要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和他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点滴变化,思索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然后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广泛收集典型故事,从中创作出扎根于乡土的“三农”新闻。当前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新土地上的新农业、新农村中的新产业、新形势下的新农民、新环境下的新生活和新农村的文化新生态等内容都为“三农”报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市、县级电视台的“三农”新闻要提高节目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就要将报道视角更多地关注乡土情结,反映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探究农民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介绍致富的故事人物和农村生活中小窍门等。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给农民朋友提供实在的帮助,让他们感到贴心的温暖。
“泥土味”语言应追求通俗性。农民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三农”报道在语言选择上要多用农民常用的、充满“泥土味”的俗语、歌谣、快板等方言土语,尽量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如反映农民缺信息的苦恼:“我们做梦都想富,可就是没门路”、“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一人生病千家帮,一年二十保健康”这样带有“泥土味”的话语就言简意赅地反映了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时可以多引用他们的原话,对那些生动的细节和感人的场面还可以多采用“跟随,跟随,再跟随”的白描手法记录下来,直接在新闻中呈现,这种让农民再熟悉不过的语气和腔调能让他们感到可亲可信。
“泥土味”画面和音效应追求亲切感。“三农”报道要有泥土味,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话题。但事实上,由于记者没有深入农村、走进田野,很多新闻说的是“三农”的事,但画面中却只看见美丽的城镇和各级领导,没有农民,不见农田,更没有表现壮美秀丽的田园风光和古老村寨的淳朴民风等够“土”的画面。部分记者在对新农村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片面追求漂亮的新房、成片的蔬菜大棚、大型的农业机械,偏离了现实农村的状况。因此摄像镜头要对准农村和农民,结合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作物、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的穿着打扮和生产动作、农村的地貌和景致这些“三农”元素来进行构图,充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辛劳,收获的喜悦,进城创业的艰苦,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等情况。同时,摄像时要注意收录现场音效,如农村的鸡鸣狗跳、农机的隆隆作响、丰收时的爽朗笑声等原音,这些原汁原味的现场声会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和立体感。还可以收录那些聊天式的口语和具体生活环境中的原生态式的人物对话,把人物性格、现场氛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些农民再熟悉不过的画面和声音在“三农”新闻中呈现出来,具有一定的亲切感,能让人眼前一亮。
(作者单位:南昌县广播电视台南昌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