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常
口头语言的特点是语出于口即抵达信息输出的终端,一次成型,不便更改,容易出现“口误”。它是语境意识麻痹和表达心理出现问题造成的,目下大有密集发作、茫然无奈之势,已成为公共话题。比如:
2009年一开年就出现“世界级口误”: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在说到“我将忠实地履行美国总统的职务”时奥巴马就出现了口误。为确保就任总统的合法性,第二天晚上,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悄悄来到白宫,为奥巴马重新举行了宣誓仪式。
2009年元月6日,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主播吴小莉直播出现口误:“各位观众,这里是‘时事直通天……”
2009年全球华人新春音乐会,窦文涛在介绍歌唱家廖昌永时差点说成“赖昌星”,虽然“星”险未出口,但国家
大剧院已满场哗然……
2009年央视春晚主持人董卿在介绍相声大师马季的儿子马东出场时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和他的同伴共同为我们带来《五官新说》……”观众说,这是牛年春晚最“牛”的一句口误。
日常交际无关紧要的口误,会增添生活情趣,但主持人、公众人物在规范的语流中,在主流媒介、在典仪式语境中,出现任何“口误”都具有万目关注的凸显性。尤其是出现荒诞性口误,不仅破坏节目播出效果,损坏主持人形象,也影响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2009央视春晚总导演郎昆在回应董卿口误采访时说“主持人有一点小小的口误很正常,就像演员跟不上节奏或忘词或跑调是一样的”,试问,董卿在全民瞩目的春晚出现对逝者不敬的口误“很正常”吗?郎昆的文过饰非可能更多的是功利性自我肯定和自我陶醉,不是对主持人的负责和爱护。正因此,主持人、编导虽然都害怕出现口误,但是他们没耐心研究口误,他们普遍轻视理论,在一味的纵容和呵护面前,主持人很难爬出口误的泥淖。
“口误”是不由自主地偏离预想的语音、语意或语法形式形成的表达失误。狭义口误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上面,表现为相近的字音“打架”。比如声母连动先置,临场发fa挥hui→临场发hua挥hui;音节连动先置和声韵母连动滞后的口误,如岳阳→越南;赖lai→廖liao;语音连动造成口误,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舌头拐不过弯儿来”。
预防音节连动的口误不难,就是先“说顺了嘴”再说话。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主持春晚15次,没出现任何的差错,功力缜密厚实,可赞可叹。比如为了说“侯宝林”三个字,他出场前嘴里就念念有词“侯宝林不能说成林宝侯,不能说成宝林侯,不能错、不能错”。现在的主持人很少这样“做功课”,所以口误发作就正如郎昆导演所言“很正常”了。
广义的口误,主要是注意力分配和认知心理出现问题,具体说:
情绪亢奋,注意力过于集中。中国有“物极必反”之说。过于专注,注意力“咬得太死”反而会出现兴奋的抑制或者兴奋点转移,容易忘言、失言。有趣的是,久经沙场的奥巴马也会以这个原因在总统宣誓时掉进这个“怪圈”。董卿春晚发生口误后表示歉意,她的感悟是“越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越要学会相对放松,不要绷得太紧了。”这是很有价值的感悟,值得我们记取。
预设性记忆残留的潜伏干扰。潜伏于人们记忆中的“残留物”极易误导人把话“说走了嘴”。吴小莉怎么会把“直通车”说成“直通天”?这也是记忆残留在作怪。注意凤凰卫视那天的新闻,我们发现有一条中国政府勘探东海“天外天”油田引起日本抗议的消息,可能吴小莉在熟悉稿件时对此印象深刻,匆匆坐上主播台,“天外天”记忆残留误导她将“直通车”就说成“直通天”了。
美国心理学界将这些称为“TOT”(tip-of-the-tongue-experience)现象。他们认为,言语思维中某种“潜伏影响”无所不在地“常驻”于人们的思维网络系统,我们却毫不知晓。这个“残留物”不会因为你已经是“著名”主持就不存在,我们都应警惕它不期而至地干扰我们的表达。
漫不经心,使言语知觉麻痹。主持工作的惯性化、程序化,容易造成主持人短暂的或者周期性的漫不经心,它的后果是思维语符编码出现不由自主的潜意识支配,很容易出现“自动化”的组接误差或偏离,比如由于对“马季”“赖昌星”印象深刻,这时言语知觉稍有麻痹,“强势”词语就会“滑”口而出,这就是所谓“心口误差”。它的危险在于它的顽固性,如果表达心理过分“自我感觉良好”,忽略自我监听,就会口误频频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主持人不慎说错了话,或遇到意外情况陷入尴尬的境地时,需要冷静地及时补救和化解,这是难度很大的即兴处置能力。我们提如下的建议:
第一,保持状态,“失言”不“失态”。所谓“保持状态”是指灵敏的现场知觉。感觉系统要清醒,包括对语境的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和连贯性知觉,把握心态松弛与兴奋之间的正确调节。要排除杂念,完全进入内容、进入氛围,与之融为一体,始终处于直觉同化的灵动状态。出现口误,更要及时排除瞬间的知觉心理障碍,实现言语对象与言语主体之间的心理联结,以获得敏锐的语感。有了语感,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获取新的意义。有了这个“状态”,在失误的“临界点”才可能机敏挽回,才可能做到“失言”不“失态”。
第二,及时紧急处置,现场机智化解。主持人处于动态语境,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这时在“不失态”的同时,运用紧急处置的即兴智慧进行化解,是播出成功的必要保证。倪萍的“第四封电报”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案例。
1991年倪萍首次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晚会进行到“零点报时”前的关键时刻,导演把几封电报塞到她的手上,催促道:“四封电报,马上播报,时间必须占满1分20秒。”倪萍立即走上主持台:“亲爱的朋友们,我手里拿着的是刚刚收到的四封电报,第一封是……第二封是……”她报完第三封突然发现手上已经空了,导演拿着第四封电报站在台侧焦急地向她示意,此时她觉得下去拿可能会留下缺憾,就当机立断,合起手中的电报说:“今天晚上,发来春晚直播现场的电报不计其数,特别是海外侨胞,他们都想在这个合家团聚的夜晚为祖国亲人送上他们的祝福。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宣读了。海外侨胞们,你们的问候,祖国人民都收到了,也请允许我代表祖国人民向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海外侨胞送上深深的祝福,祝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万事如意!”
观众没有看出破绽,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时间也正好到零点报时。倪萍紧急处置的即兴智慧值得夸赞。
第三,谐趣化解,体现“坦诚的智慧”。出现口误,尤其是荒诞性口误,切不要遮遮掩掩,慌乱一团,可以运用谐趣化解的机智及时补救。比如窦文涛把“廖昌永”差点说成“赖昌星”引得满场哗然,但窦的风格给人感觉可能是“示错”搞笑,但人们又会对如此语境拿人家名字“开涮”产生狐疑。这时窦文涛没有回避,后来说到“廖昌永”来了个故意的强调,就收到了谐趣矫正的幽默效果。
董卿春晚口误,自己浑然不知,朱军、白岩松等却在后台一致“缄默封口”,郎昆又开脱说“小小的口误很正常”,现在看来,这些是“越描越黑”,也低估了董卿的处置能力。如果当晚董卿机智地化解,将口误转化为一种娱乐元素,就可避免群议纷纷、网评如潮。后来央视元宵晚会,董卿说到马东时,刻意在“马先生的儿子”后面拖长了音,并加重音调说出后面的“马东”二字(与窦文涛的手法异曲同工),引来观众会心一笑。之后登台的马东也略带调侃说:“为了我们爷儿俩这名字呀,董卿连年都没过好,辛苦了!”这一唱一和也算是巧妙的谐趣化解,只是谐趣化解“慢了半拍”,但观众还是给予了肯定。这就是化解口误的“坦诚的智慧”。
第四,将错就错,以神来之笔化险为夷。将错就错是“超常补救”的语言策略,是绝路逢生、化险为夷的技巧,是“力挽狂澜”的语言智慧。我们不妨来看看袁鸣的“神来之笔”。曾在央视工作的主持人袁鸣应邀到海南省海口市主持“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由于来得匆忙,准备不足,一上场就说错话,闹了个令人捧腹的笑话,但她以超常补救的智慧巧妙地将其化解。
袁鸣:现在我荣幸地向大家介绍光临“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的各位来宾——今天参加庆典的有……有海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南新燕小姐!(台下缓缓地站起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全场诧异,一片哄笑……)
袁鸣:(歉然一笑)对不起,我这是望文生义了——不过,南教授的名字实在是太有诗意了。一见到南新燕三个字,我立刻想起两句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南飞的新燕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而且我觉得,今天我们这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情景:京剧一度是清末的宫廷艺术,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戏曲,但是现在已经从北方流传到南方,跨过琼州海峡,飞到了海南,而且今天就要在这里安家落户了——这又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呀……(掌声、欢呼声四起)
袁鸣的口误很荒诞,引起哄笑,当然先要道歉,这是坦诚面对。但是道歉后她没服输,她有“神来之笔”。她快速构思——浓笔重彩地描绘了两幅“图画”。一是古诗之画,意在赞美老教授名字富有诗意;一是现实之画,扣住京剧历史的话题,联系“狮子楼京剧团”成立庆典的现场语境,自圆其说而又言之成理,这样就渐入佳境了。主持人面对荒诞口误展现的是“骏马跃栏不失蹄”的灵动和机敏,让人们看到了她错得聪明、也纠正得精妙,她的“神来之笔”终于“力挽狂澜”,她“利用”口误还换来个“满堂彩”,就确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了。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栏目责编: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