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论析

2009-06-25 11:07刘庆礼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政权经验作用

刘庆礼

[摘要]本文探讨了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政权建设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战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也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作用;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加抗战,积极倡导并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将其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这就是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探究“三三制”政权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仍有启示意义。

一、“三三制”政权的建立背景

作为一个政权形态,“三三制”政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是来自于某个共产党高明人士的主观臆想,而是受全国民主运动的影响,并结合根据地自身实际,根植于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因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

1、实行“三三制”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级、阶层共同抗日的需要

“三三制”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政策,是在中共当时的政治路线和总的行政管理策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1937年7月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两党建立第二次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10月以后,根据洛川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开辟了大块的根据地。抗战初期,根据地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思想、军队编制,还是在政权建设方面,都贯彻执行了统一战线的总的方针政策。然而在政权的组织结构上,共产党由于较高的威望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普遍拥护,以致在初期的选举中,共产党员的比例占据明显优势,这既不利于调动各党各派和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体现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1940年3月,毛泽东提出“三三制”原则,希望通过对参政人员比例的调整,来明确各抗日阶级、阶层在根据地政权中的地位,从而扩大根据地政权的阶级基础,以达到进一步实现团结抗日目的。

2、实行“三三制”是稳定、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争取各阶层力量支持的需要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恢复和确保占领地区的治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日、伪进攻的主要对象,进行蚕食、扫荡。而此时,国民党对抗战持消极态度,政策重点由对外转为对内,他们极力反对中共在华北、华中等地区建立的根据地政权;不断制造摩擦事件进行破坏,并在政治思想战线发动攻势,制造反共舆论。这样,抗日根据地面临敌、伪、顽夹击的严峻形势。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团结更多更广的群众,以稳定、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成为中共制定和实施“三三制”政权原则的战略需要和重要的政治因素。

3、实行“三三制”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证党的领导权的内在要求

抗战初期,党内发生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给共产党的实际工作造成了危害,使党未能于1937年冬—1938年春在华中敌后更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由于中共中央坚持实行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方针,右倾错误路线才受到坚决的抵制,并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基本被纠正。然而,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国民党反共磨擦和我党举行自卫斗争,党内又引发了普遍的过“左”倾向。“左”倾错误者片面强调统一战线中的斗争,不讲联合,特别不注意团结中间力量。这在政权上表现为“民主精神的不足与党包办一切的工作作风”。这种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了根据地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行,既不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也不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针对党内出现的过“左”傾向,中共及时指出,争取中间力量是抗日统一战线时期“极严重的任务”,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的较量中,中间势力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三三制”政权规定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就是为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更有力地孤立和打击顽固派。而由于“三三制”的实行,改善了党的领导,避免了一党包办,以党代政,团结了中间势力,加强了党的领导,因而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三三制”政权的提出与建立

为了充分体现和保证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并阐明了“三三制”政权主张。他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反动派的专政。它是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专政区别的,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有区别。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过左和过右,均将给予全国人民以极坏的影响。”因此,“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强调“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同日,中共中央就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发出指示,明确指出华北、华中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政权的组织结构必须实行“三三制”。

1940年7月5日,毛泽东在为《新中华报》撰写的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的文章《团结到底》中,正式向全国公布了党的“三三制”主张。“三三制”政权建设提出后,由于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各阶级、阶层群众的共同愿望,因而得到了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正如《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3日社论所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这在世界政治史上也是完全最新的一页。我们为这一页新的历史,而感到荣耀和兴奋。”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三三制”的指示精神,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三三制”政权。

1941年,陕甘宁边区举行了普遍、直接、平等、自由、民主的“三三制”普选。参加选举的选民平均达到85%。选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使各级政府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从而奠定了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明确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会上,为了实行“三三制”原则,王维舟等共产党员宣布退出候选人。选举结果,在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林伯渠、徐特立等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了三分之一。于是,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由党外人士白文焕递补。在这次会上,林伯渠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开明士绅李鼎铭当选为副主席。教育厅、建设厅、民政厅的厅长,也都吸收了进步或开明人士参加。至此,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民主政权诞生了。

晋察冀边区在1940年7月至10月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选举建政运动,边区的县、村两级基本上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健全了民意和行政机关。1943年1 月15日,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新推选的参议员具有广泛代表性,非党议员大量增加,大会选举的议长成仿吾、副议长于力都是大学教授,在新的边区行政委员会的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国民党员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

晋西北根据地积极贯彻“三三制”原则,在1941年、1942年两年中大体完成了村、区的民主选举。1942年10月,召开了晋西北临时参议会,通过了《巩固和建设晋西北的施政纲领》等重要法案,选举续范亭、武新宇为行政公署正副主任,林枫、刘少白为参议会正副议长。

晋冀鲁豫根据地在以往政权民主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下,将建立健全“三三制”政权的工作作为1941年的中心工作。1941年7月7曰,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开幕,由于将鲁西33县划入,临参会遂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参加大会的参议员共133人,其中共产党参议员46人,占三分之一。选出临参会驻会委员14名和正副议长,八路军参议员申伯纯当选为议长,国民党参议员宋维周、刑肇棠为副议长;选出边区政府委员15名,其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强一点。晋冀鲁豫临时参议会成立以后,边区政府抓紧在各级政權中贯彻落实“三三制”建政原则。边区临参会参议员返回各县,宣传实行“三三制”政权的意义,介绍临参会上发扬民主、自由讨论的情况,动员广大人民积极参加基层政权的民主建设运动,使晋冀鲁豫边区的民主政权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另外,在华中、山东和苏中鄂豫边等根据地,按不同情况对各地方基层政权自下而上地进行选举,实行民主改选,废除封建保甲制度,吸收抗日分子参加政权。在县级以上召开参议会,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根据地各级民主政权。

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三三制”政权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起来了。

三、“三三制”政权的作用和意义

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表现了党诚心诚意与各阶级各党派的合作,从政治上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三三制”政权真正是统一战线的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治制度,它在领导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回顾总结“三三制”政权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完成统一祖国的宏伟大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三三制”政权广泛地团结了各抗日阶级和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三三制”政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只要求不投降、不反共,只要是符合这一底线的任何政治派别和团体,都可以参加到抗日民主政权中来,并且真正在其中拥有职权,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合作的政权运作模式在此时初露端倪。很显然,这样一种兼收并蓄的政策,能够极大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中国社会中的各种抗日力量团结在一起,以民族大义为重,共赴国难。偏巧中国社会的构成自有其特色,它中间大、两头小。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构成的中间势力,不仅仅基本队伍广大,而且拥有很雄厚的经济实力,他们的人心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败。而“三三制”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并保证他们的参政权。这样就有力地争取了中间派别,孤立了顽固势力。抗日民主政府阶级基础的扩大和凝聚力的增强,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也以一个成熟的执政党的姿态,向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证明:中国各革命阶级和党派完全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建政权,真诚合作,共同追求对国家民族有利益的目标。

2、“三三制”政权推动了中国社会民主的实现

“三三制”可是说是中国民主宪政的一次成功尝试,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平等选举、全民参政以及党派间的协商合作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获得了实现。共产党推行的这一整套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措施,与国民党专政、独裁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虽然仅仅在抗日根据地这个小范围内适用,但是却对整个中国的民主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首先证明了在中国实行民主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并且这样的民主制度在地方政权的扎根,也为日后在全国范围内建成新的民主共和国奠定了地方基础。正如刘少奇所说,“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可能是由地方到全国的”,也就是先在根据地实现,然后再把根据地的模式推广到全国,在全国实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种推进民主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共产党以后的政策,抗战后期及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都曾积极地团结包括国统区在内的民主势力,来瓦解国民党的独裁,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以至后来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单兵较量以及日后执掌全国政权的时候,都一贯坚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与各民主力量团结合作,这与根据地时期的“三三制”的实践有着深远的关系。

3、“三三制”政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

“三三制”也是共产党自我约束的一项制度。在“三三制”的政权体制下,共产党也必须对自己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进行种种调整。首先,共产党要学会与各非党人士共处与合作。重大的问题是要通过协商来解决的,而不能像以前在苏区时那样由共产党一家说了算。即使是作为执政党,共产党也只能以说服的手段来向其他党派申明自己的主张,而不能采用强压的手段。与民主党派共同建政、同舟共济的过程,使共产党磨练了平等的态度、宽容的作风与民主的方式。其次,由于共产党员不能在人数上取胜,而又要保持领导地位,这就要求党的干部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在政权中赢得其他人士的尊重。各党派都参与的政权也给了共产党从未曾有过的压力与激励机制。同时,各界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都可以品头论足,广泛的监督力量,也促使共产党努力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再者,共产党必须处理好党政关系,不能用党的命令来支使政府处理政务。共产党也因此学会了通过立法机关将其意志上升为法律的方法,学会了用真正的党政手段来推行自己的策略,用法律的强制力来进行治理,这对于一个日后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三三制正是锻炼我们的党组织,使之真正成为全体抗日人民、整个中华民族利益代表者,成为引导他们走向胜利之路带路人的必经途径”。

四、结语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权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也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雏形。在新的历史时期,借鉴“三三制”政权的历史经验,就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741.P538.

[2]为建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而奋斗——庆祝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胜利[N].解放日报,1941-11-23.

[3]常黎夫.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G].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P76.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P176.

[5]实行“三三制”——贯彻党的领导[N].解放日报,1942-03-13.

猜你喜欢
政权经验作用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蔡英文“政权”下两岸关系的走向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