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枫
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店顾客盈门,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小室。他们听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
观众们乘兴而来,但扫兴而归。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这不是吹牛吗?这叫什么图像。”
“追求广告效应,不讲真话,应该告这个所谓的发明者。”
“不是他的错,是百货商店老板的馊主意。”
人们议论纷纷,有一些热心者则不断地向发明者追问:“你怎么不把图像弄清楚些呢?”“你能不能传一只动物的图像给我们看看?”
“对不起、对不起,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发明家贝尔德在无奈而又尴尬地回答着人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不到20岁的英国青年。当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通讯、广播了,世界上许多发明家,其中有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大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但都没有成功。贝尔德却立志要发明电视机。
贝尔德在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由于没有实验经费,他的实验器材极其简单,包括盥洗盆、破茶叶箱、装在旧饼干箱里的投影灯等等。这些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用胶水、细绳及电线串连在一起,成了他发明电视机的实验装置。贝尔德知道电视机的原理:应该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小点儿,暗的或明的,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一端让它重现出来。
贝尔德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年复一年地实验,他的实验装置被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经过18年的努力,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 m,图像也忽有忽无,只是一个轮廓。
为了找到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又开始了新一轮试验。他认为原因是电压不足,便把好几百个干电池连接起来。他接通了电路,可是左手不小心触到了一根裸露的连接线,被高达2 000 V的电压击倒在地,昏迷了过去。第二天的伦敦《每日快报》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贝尔德一时间成了英国的新闻人物。
贝尔德灵机一动,就利用报纸来筹集资金。他设法为记者们做了一次实物表演。伦敦的一家无线电老板闻讯赶来,表示愿意提供经费,但要收取发明的收益的一半份额。贝尔德同意了这样苛刻的要求。他的实验装置从黑斯廷斯运到了伦敦。但经费很快用尽了,他的试验似无重大突破。一家百货店的老板又来同他订了合同,每周付他25英镑,免费提供一切材料,但贝尔德必须在他商店门前操作表演。现场表演又是失败,贝尔德生活日见艰难。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他只好忍痛把设备的零件卖掉,以此维持生活。他家乡的两个堂兄弟得知贝尔德陷入绝境后,给他寄来了500英镑。贝尔德得救了,他立即又投入试验。
成功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终日陪伴他的木偶头像“比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这一天是1925年10月2日。
“成功了!成功了!”贝尔德兴奋地喊叫着冲下楼,一把抓住一个店堂里的小伙子,拽他上楼,把他按在“比尔”的位置上。小伙子吓得直打哆嗦,但几秒钟后,他也吃惊地喊叫起来:“真是奇迹!真是奇迹!”因为贝尔德的“魔镜”里映出了他的脸。
贝尔德终于震惊英国,资助他的人纷纷涌来。贝尔德更新了设备,开始更大规模的试验。
1928年,贝尔德终于成功地把伦敦转播室的人像传送到纽约的一部接收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