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
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蒙古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人均年收入仅1500美元。但因为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极具战略价值的地理位置。大国政要今年来频繁穿梭于此。让这个曾经远离人们视线的小国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在这场争夺中,莫斯科开辟“卡尔梅克阵线”,近来频频派出以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伊柳姆日诺夫为首的政治家大力发展俄蒙关系。为何要推出卡尔梅克这个位于里海之滨的小共和国,主要原因是其人口的一半为蒙古血统的卡尔梅克人。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并信奉藏传佛教。
俄《独立报》引述政治学家萨韦利耶夫的话指出,俄罗斯在蒙古自然资源争夺战中会更积极地打“卡尔梅克”牌。俄罗斯在蒙古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和美国,中国控制着蒙古的大量资源,美国则大力扶植蒙古反对党,力图排挤中俄。而卡尔梅克人与蒙古人血缘关系相近,如果克里姆林宫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并且积极发展宗教等各种关系,“卡尔梅克因素”将在俄蒙关系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急先锋卡尔梅克
5月13日,乌兰巴托普京向前苏联元帅朱可夫的纪念碑献花。朱可夫曾在1939年指挥苏蒙军队在诺门罕地区战胜日军。
卡尔梅克人是蒙古族的一支,属于西部卫拉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人当时在伏尔加河地区建立“卡尔梅克汗国”,后来卡尔梅克人成为沙皇的臣属。在卡尔梅克汗国的顶峰时期,与在准噶尔的卫拉特蒙古人及西藏的达赖喇嘛有过密切联系。“卡尔梅克”在突厥语里的意思是“留下来的人”,指那些没有改宗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这个名字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现在的卡尔梅克人是清朝著名的俄境内“蒙古人东归”时留下的少数部众的后裔。
尽管列宁的祖母就是卡尔梅克人,但留在俄境内的卡尔梅克人却命运多舛。沙俄时期,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废除卡尔梅克汗国。在同拿破仑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卡尔梅克人都曾为俄参战。1917年俄国革命胜利后,因为有卡尔梅克人参加过白军,有1万人被处决。1920年11月卡尔梅克自治州成立,但在之后进行的集体化中,卡尔梅克人的佛教庙宇被关闭,宗教书籍被焚毁。1932-1933年的大饥荒,导致大约6万名卡尔梅克人死去。
二战期间,约有5000名卡尔梅克男子加入纳粹军队,组成“卡尔梅克自愿骑兵团”。战争结束后,为惩戒卡尔梅克人的不忠,斯大林将所有卡尔梅克人驱逐到中亚与西伯利亚,约1/3的卡尔梅克人在途中或流放过程中死去。直到赫鲁晓夫执政,卡尔梅克人才重回欧洲,1958年成为苏联一个自治共和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卡尔梅克仍作为一个自治共和国留在俄联邦。
卡尔梅克人与蒙古族人同宗同族同教,具有先天的血脉关系。正因如此,2006年时任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首次出访俄罗斯时,就专程到卡尔梅克共和国访问。也正是看中这点,莫斯科才开辟出“卡尔梅克阵线”。而伊柳姆日诺夫本人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莫斯科读书期间,伊柳姆日诺夫住在蒙古总理巴亚尔的隔壁,同时还结识了现在的蒙古教育部长、自然环境和旅游部长以及总统夫人。
今年以来,伊柳姆日诺夫已经三赴乌兰巴托,成为克里姆林宫的主要谈判代表。在筹备普京5月中旬对蒙古的访问时,伊柳姆日诺夫发挥了很大作用。有消息称,伊柳姆日诺夫近期还会访问蒙古,为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夏季访蒙做前期准备。
俄重新打理后院
刚刚结束的蒙古总统选举,亲西方的民主党领导人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当选。这对近年来刻意加强俄蒙关系的莫斯科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俄《生意人报》认为,额勒贝格道尔吉当选总统,可能对莫斯科获取蒙古地下资源的计划构成威胁,任何协议都须经议会和总统批准,而额勒贝格道尔吉可能反对把矿产交予俄资企业。
额勒贝格道尔吉2000-2002年在美国留学,被认为是亲西方政要。在两届总理任期中,额勒贝格道尔吉向伊拉克和科索沃派兵,并接待了历史上首次访问蒙古的美国总统布什。他在大学和中学里义务教授英语而非俄语,并主张让西方企业开采该国矿藏。额勒贝格道尔吉在竞选期间多次呼吁,确保全民共享矿产财富。
事实上,在二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蒙古完全充当了俄罗斯的后院。前苏联每年给蒙古4~6亿卢布贷款,至1990年共向蒙古提供了约100亿卢布贷款。蒙古军权也为苏联所掌握,因此有人称蒙古是“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只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国因为自身需要“休克疗伤”,无暇顾及蒙古,两国关系才陷入停滞,经贸关系急转直下,贸易额10年间下降了80%。
1998年5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蒙古进行访问,表达了美国与蒙古进行多领域合作的愿望。之后,美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蒙古进行投资、援助,双方还进行诸如“可汗探索”演习式的军事交流,同时通过资助蒙古国内的反对党来进行所谓的“羊绒革命”。这对俄罗斯来说不啻于“挖墙脚”和“后院起火”。
为重修旧好,时任俄总统普京2000年11月访问蒙古,这是自1974年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蒙后,26年来俄国领导人首次抵蒙。普京特意从圣彼得堡找到时任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青年时在苏联求学的档案,并宣读了当年校方对巴嘎班迪的个人鉴定:敏捷好学,谈吐幽默,学习优异。
借着往日的温情,双方签订《乌兰巴托宣言》,俄罗斯重返蒙古。此后,俄蒙两国高层的数次互访经常被外界冠以“俄蒙关系全面加强”、“俄蒙关系发展新阶段”、“蒙俄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等形容词,俄从经济、军事等领域不断加强和蒙古国关系。
对华经济影响有限
尽管中蒙有漫长的边界线,但中国大规模进入蒙古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蒙古为摆脱因苏联解体造成的经济衰退,外交由“一边倒”转向“一大片”。1994年中蒙双方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1998年蒙古引进外资的270家公司中,中国公司占105家。据蒙方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蒙投资共计11.81亿美元,投资项目3769项,分别占外商对蒙直接投资总额和外资企业总数的51.3%和48.5%,为蒙第一大投资国。
虽然俄高调重返蒙古,但分析人士认为对中国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地缘战略上,经济上的影响则非常微弱。在俄重返蒙古过程中,军事关系是两国外交的重要组成。2008年俄蒙两军举行“达尔汗-1”联合维和演习,这是冷战结束后俄军首次进入蒙古国。与此同时,莫斯科开始恢复对蒙的武器供应。今年两国又举行“达尔汗-2”联合军演。
俄国在蒙古进行军事活动,一方面是对抗美蒙的军事交流,另一方面就是剑指中国,拥有蒙古这个前沿阵地后,中国包括东北、华北、西北整个北方全部暴露在俄罗斯面前。一个蒙古就可以牵制半个中国,这势必会对中国造成军事压力。但这样的影响更多地你只是体现在形式上,俄中两国在军事对抗上还是比较克制的。
经济上,目前中国在蒙古投资有500多家企业,涉足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畜牧产品加工、服务业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包括神华、鲁能等大型国有企业的落户更直接刺激了蒙古经济的增长,至少解决了5万个就业岗位。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对蒙古来说绝对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蒙古看来,保持对中俄等大国的平衡也是最有利的。早在1994年,蒙古就确定了与俄、中保持友好关系的对外政策首要方针,为此要与中俄“均衡交往”,开展广泛的睦邻合作,同时重视与美、日、韩、德等国发展关系。此后,蒙古还确立了“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和“多支点”的外交政策。
蒙古新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在会见选民时表示,将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优先发展与中俄两个邻国的友好合作,并指出俄、中和蒙在国际市场健康竞争的情况下,是“真正的战略伙伴”。这实际上是说,蒙古不会让俄罗斯或其他任何一国在本国独大。
编辑 萧方 美编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