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第一能吏”退休

2009-06-24 10:41凌德
凤凰周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曾荫权金管局香港

凌德

每逢香港金融市场出现一些重大消息或波动,本地财经记者就会跑到中环国金中心二期地下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接待处,等候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出来发表一下意见,稳定人心。但从今年10月1日起,大家等待的再不会是任志刚了。

5月19日下午4时半,香港股市刚收市不久,香港特区政府就宣布,已执掌香港货币金融政策16年的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将于今年10月1日离任。换言之,这位曾是全球薪金最高的“央行”行长——任志刚,终于可以在62岁这年放下肩头的重任,退下前线。

“我很荣幸由1993年开始,以金融管理专员的身份为香港市民服务。过去16年,香港经历了相当大的转变,成功应对了连串的金融危机及挑战。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与金管局的同事能够一直维持及发展香港的货币与金融制度,并为日后的发展奠下稳固基础。”

在特区政府宣布退休消息后,任志刚于当天傍晚徐徐步出国金二期楼下向在场守候的大批记者发表告别宣言。一直面带笑容的任志刚以广东话向记者致谢后,再以英文重复一遍,之后抛下一句“I wish you all good luck for the future”(“祝大家好运”),随即坐上其“A M78”座驾离去。

随着任志刚的离去,香港金融界将要慢慢习惯进入一个没有任志刚的“任后时代”,毕竟40年来,任志刚在稳定香港金融体系上的贡献无可置疑,在香港金融发展史上留下了长久不可取替的身影。只是,近年来任志刚的工作表现,尤其是处理雷曼兄弟迷你债券事件的手法,也令他仕途后期蒙上了一些监管不力的污点。

最风光的岁月

大部分外国央行行长均拥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不过,今年62岁的任志刚却只有学士学位。任志刚1970年于香港大学毕业后,就加入港英政府担任统计师。之后,一路升迁,先后出任首席助理金融司、副金融司,外汇基金管理局局长。1993年4月金管局成立,任志刚出任总裁至今。

回顾任志刚在过去38年公务员生涯中,与香港一同经历了不少危机。然而,对任志刚而言,愈“危”就愈有“机”,他也因此获得“香江第一能吏”之称。

一切要从1982年开始讲起。当年,中英两国展开香港主权回归的谈判,在港人面对前路茫茫之际,时任首席助理金融司的任志刚,就开始参与香港的货币与金融事务。

1982年9月,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在北京谈判时,在人民大会堂外楼梯摔了一跤,香港即出现信心危机,股市大跌,港元一度跌至一美元兑9.6港元的历史低位。当时的港英政府为安抚民心,在1993年决定实行联系汇率制,以每美元兑7.8港元的汇率将港币与美元挂钩,并在政府多个部门选兵点将,任志刚因缘际会,成为惟一有份参与制定政策的华人官员。任志刚曾笑言,这一去就“一入豪门深似海”。

联汇制度一举成功,取得市民及国际的信任,也为任志刚打工生涯更上一层楼埋下伏笔。在1993年,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式成立,任志刚众望所归,出任这个等同香港“央行”的银行总裁,一做便做足16年。

踏入199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腾飞,股市及楼市在1997年回归前更攀上高峰。狂热过后,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然而回归后升平日子未久,亚洲金融风暴便告爆发,国际对冲基金狙击港元,导致股市狂泻。任志刚决定以抽高港元拆息打击国际大鳄,结果一招制敌,“任一招”从此扬名。

至1998年炒家再次来袭,为了遏止股市的跌势,任志刚又与时任财政司长的曾荫权合作,由港府动用千亿港元外汇基金进行入市行动,稳住股市之余,也成功击退国际大鳄,再次扬名海内外。由于当时任志刚共提出7项新的防范措施,他笑对记者说:“我有一个要求,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叫我‘任一招!”

外界一般猜想,任志刚在他的官场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役,是1998年动用逾千亿港元外汇基金入市,成功杀退大鳄。不过,无论是任志刚自己与友侪闲谈还是在专栏文章内提及,他自觉最惊涛骇浪、最印象深刻的事件,首推1988年政府引入新会计安排一役,此举令一直担任香港半“央行”角色的汇丰,最终要在外汇基金管理局开设账户,变相将“央行”最后拆借人的功能,从汇丰银行手上回收至政府。

据了解,时任副金融司的任志刚,为向英国政府解释政策安排,事前还远赴伦敦,向包括英伦银行行长及其他财金高官,轮流“面试”陈情。每忆述当年过关情景,任志刚依然兴奋莫名。

而任志刚最风光的岁月,则应推香港1997年回归前,香港主办世银及国际货币基金年会的盛事。当年任志刚刚被《欧洲货币》杂志选为最佳央行行长,在会场游走于各国财长及央行行长间,从容自若。朱镕基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来港出席年会,更在传媒镜头前毫无保留,向任志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办事能力比自己更佳,成为一时亮点。

遭遇质疑

但是,最近几年,任志刚起初因其任期过长及薪水过高,开始遭外界质疑;2008年9月发生雷曼兄弟迷你债券事件后,香港金管局被指监管不力,身为总裁的任志刚也受到社会各界批评。

不少人认为,任志刚对监管银行销售投资产品手法责无旁贷,但他只将个案转介证监会,企图置身事外,可以说是严重失职。有立法会议员甚至戏言说,任志刚只懂“坐以袋币(拿工资)”,任由投资者“坐以待毙”。

任志刚曾说过,自己经常不快乐,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目标未能达成时就会感到失望;另外,他对其他人的要求也很高,也可以说是过高,有时需要别人帮忙,对方跟不上要求,他就会感到不快。或许因为这些,任志刚在官场的朋友一向不多,而他最为人诟病的,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点。

1998年,一举击退国际金融大鳄的任志刚,再次扬名海内外。

一是性格傲慢。与任志刚交过手的香港金融界及政界人士,大部分均形容任志刚态度高傲。最近一例是今年4月,任志刚首次出席立法会雷曼迷债调查小组聆讯时,小组成员多次批评他“只手遮天”、“金融界沙皇”,但任志刚毫不客气地反驳,指这些言论属成员的“个人意见陈述”,声称自己“关心投资者”。

外界认为,“央行”头子无疑须要表现出冷静甚至冷酷的形象,但不是傲慢。除非你保证永远没有“痛脚”被捉,否则形象容易毁于一旦。任志刚这性格,导致他很难结交朋友。

事实上,任志刚在职责方面名义上要向财政司司长负责,但由于他在香港政商界以至内地官场及国际金融圈都德高望重,任志刚向来自视甚高,甚至连当年与他一起“打大鳄”的曾荫权,也不给面子。去年爆出雷曼迷债事件后,曾荫权高调要求银行交出回购方案,并要求金管局调查违规银行,但任志刚迟迟未行动;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去年推出“十成存款保障”,以求稳住银行体系任其后却撰文质疑“十成存保”会引发银行道德风险。这些均被视为跟曾荫权对着干的事例。

终于到了去年10月,曾荫权在施政报告记者会被问及任志刚的去留时,称赞任志刚“劳苦功高”,却指对方年过60岁,任何职位也有年期,应该“将自己交棒至下一手”,暗示任志刚即将下台。果然,到了去年底,任志刚出席金管局周年晚宴时,向台下逾400名下属公开表明:“除非有奇迹,如无意外,我会在明年9月离开。”

二是作风问题。2001年,金管局以接近36.99亿港元向发展商购入国金中心二期,其中任志刚的办公室正好位于88楼,并可使用独立专用电梯出入。虽然当时任志刚辩称该项目是一项良好投资,但金管局却没有出租物业来赚取更高回报,相反,金管局以全港最贵租金的国金顶楼作为办公室,惹来外界猛烈抨击,指他严重浪费公帑,以纳税人的血汗钱建造个人享受。

三是关于薪酬。任志刚逾千万港元的年薪,被外界称为全球最高薪的“央行行长”。据统计,他的薪酬大约是美国联储局主席的7倍,及大约是欧洲央行、英伦银行及日本央行行长薪金的3倍。考虑到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并无独立的货币政策,其“央行行长”影响力比前述4位行长小很多许多香港金融界人士质疑,任志刚的薪金可以说是极度不合理的高。

不过,任志刚曾在2001年反驳说:“我的工资表面上很高,但其实很多福利我都没有。如果同财政司司长比较,他有屋子,又有仆人,又有家厨等津贴。”

或将成为央行顾问?

随着任志刚的去留问题明朗化,一切有关任志刚的争论也快平息。1998年曾与任志刚联手打大鳄的特首曾荫权,更以“亲密战友”来盖棺定论任志刚的贡献。5月19日,曾荫权发表声明,赞扬任志刚是一位能干及充满热忱的杰出财金领导多年贡献良多。

经常在立法会议事堂与任志刚唇枪舌剑的金融界立法会议员詹培忠,虽然批评任志刚自视太高,但仍然给任志刚65至70分的合格评分。他说:“他有功劳是肯定的,只是他为人太嚣张,以为所有事件都是自己的功劳。”

1998年金融风暴,港府入市托高股市击退大鳄,美国前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当时批评港府入市的做法。但近期格老在接受《彭博通讯社》访问时也说,他早已改变立场,在事发6至8个月后已亲口向任总表示他做得对将危机化险为夷,当时自己只是杞人忧天。

随着任志刚将于10月卸下公职,这位被誉为“香港金融沙皇”的财金官员日后的去向也备受外界关注。较早前,任志刚表示,自己肯定不会到私人企业打工,但未透露其去向。但有香港传媒报道,任志刚退休后将出任人民银行顾问,为内地金融改革出谋献策。

外界认为,任志刚的金融知识丰富,退任后如出任中国人民银行顾问,将可以对国家的金融政策有所贡献。例如在金融国际化、人民币兑换自由化,以至最终撤销所有中国外汇管制等各方面,任志刚都具有足够经验,给国家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提供政策性意见,以及国际层面外汇操作的技术及风险评估。

编辑 涂艳 美编 黄静

猜你喜欢
曾荫权金管局香港
港元下跌,金管局5度护盘
香港ifc商场
香港
香港金管局7月注资18次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