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英
对疾病的治疗,我国民间自古就有“三分药,七分养”的说法。精神调节、饮食禁忌、体育锻炼、起居作息……都是治疗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因素与药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疗效,促进疾病的痊愈。然而许多年来,药物之外的辅助治疗手段似乎被人们遗忘了。有时在医院里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最后医生大笔一挥,三五分钟解决问题。在“望、闻、问、切”等必备的程序都被压缩到最小限度的时候,所谓“医嘱”也就仅仅是药瓶上“一日三次,或遵医嘱”那简单得无法再简单的几个字。有的医生甚至不对病人的病情认真诊断,而是问病人需要什么药;还有的病人根本就不去医院诊断,委托他人直接找医生开药。为此,有的人把某些医生称为“药品推销员”。
在这种情形下,实在难谈“对症下药”,病人的有些行为更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例如,有的高血压病人一面吃着降压药,一面却饮着高度烈酒;有的心脏病患者为了家庭琐事,动不动大发雷霆;有的胆囊炎患者“痛并快乐着”,尽情享受鸡蛋和肥肉的美味;更有一些病人轻信“多吃多睡、吃啥补啥”的民间偏方,病情越养越重,情绪越调越低,贻误治疗,养小疾成大患,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医生”的解释为:“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人。”医生应在给病人开列处方的同时,更要多一点对病人的关爱,不但利用药物,更应充分利用医学知识为患者服务,帮助病人战胜病魔。而我们的医疗体制,也应尽快改变目前“重药轻医”的怪现象,在各方面尽可能多地向“医”倾斜。毕竟, “医药”要先“医”后“药”,“医”比“药”更重要。
(摘自《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