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美国、意大利等多国研究人员在一项试验中发现,一个盲人可以不借助任何外来帮助、顺利通过一个布满路障的15米长走廊。这意味着人类有可能在目不视物的情况下以其他方式感知外物,即具备“盲视力”。
盲人轻松躲开路障
荷兰蒂尔堡大学与美国马蒂诺生物医学成像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意大利、英国、瑞士等国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这项研究。研究试验对象为一个代号“TN”的男性盲人。他曾两次中风,致使大脑两个半球负责处理视觉信号的视皮质受损、完全停止活动。失去视力的“TN”像不少盲人那样,走路时以拐杖敲击探物,在复杂建筑物内行走常需借助他人带路。
科研人员首先对“TN”进行了颜色、形状、物体和字母测验,结果“TN”全部未能通过。接着要求“TN”走一条长15米的走廊,里面布满各种路障,包括三脚架、纸箱子和书堆等。一个科研人员紧随其后,提供保护。然而令人吃惊的是,“TN”在走廊内行走时并没撞上任何物体。他到达终点的那一刻,旁观者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庆祝。
“盲视力”识别喜怒哀乐
多项检测结果表明,“TN”大脑视皮质无法正常运行,完全丧失视觉。然而研究人员发现,“TN”能“感知他人一系列面部表情并加以回应”。作出回应时,“TN”的大脑运行模式与愤怒、害怕、喜悦等情绪反应模式一致。
研究人员称这种目不视物而能“探知”周遭事物的能力为“盲视力”。人的大脑中具有某种与视觉路径相类似的其他路径,有助于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感知自己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
研究报告说,这一案例“表明人类大脑额外纹状路径能在人失去视觉知觉情况下保持复杂的视空间能力。先前一些研究在猴子身上发现类似情形。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哪几条额外纹状路径使得‘TN具备完好的导航能力”。
大脑其他路径当“替补”
“这绝对是关于人类这一能力的首次研究,”研究人员说,“我们看到,人即使在目不视物或并非特意避免撞到障碍物的情况下仍能做到顺利通过走廊。”大脑中的额外纹状路径“是我们视觉中用作导航和实践的一部分”,“对我们在现实世界活动作出超出我们想像的贡献”。
对于大脑受损患者而言,“如果不是过于相信自己无法完成一些事,那么完全可以做到更多”。不止视皮质等大脑部位受损者可借助大脑中各种其他路径弥补自身缺陷,就连身体健全的普通人也能从中受益。“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利用大脑潜资源做着我们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