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西方留出时间接受中国

2009-06-23 09:46
环球时报 2009-06-23
关键词:施丹观点德国

夫 子

对许多工业国家的人来说,中国的快速崛起有些像“暴发户”,他们从心态上一下子还接受不了。那个几十年来一直靠您家不时接济的邻居,今天不仅西服革履,甚至一下子还开了大奔满世界地跑。也许,作为昔日的穷邻居,我们也得学一点儿大家风范,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如何看崛起的中国,也愿意给西方留出时间,让他们能够接受必须分享的现实。

据统计数字显示,在这30年间,中国的GDP增长了1927.85%;而人均GDP从1978年的230美元也提高到超过3000美元,增长了1300%。这个变化不仅在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用中得到明显的体现,而且中国的发展和强盛也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中国模式的成功,对于以自由市场经济和多党制民主政体为根本,并以此感到自豪的西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故此人们都想解读中国。

2000年以来,德国书店中出现了一系列有关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专著。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西方应持的态度以及所提的建议而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基本上概括了西方社会对崛起中国的看法:

第一种:中国之崛起是一种自然趋势,把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稳定下来,是好事一桩,是对世界稳定的贡献。而且中国在几十年内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即便如此,这个民族依然如故地追求和谐,而不是武力。持这一观点的不乏老一代汉学家,以及经常去中国或常驻中国的一些德国专家、学者。其中的著述如原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的《伟人与大国》、原德国驻华大使赛茨的《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德国经济周刊驻华记者弗朗克·泽林的《中国密码》、德国经济周刊驻华记者花久志的《中国不是邪恶之国》等。

第二种:不能坐视中国的崛起,西方必须联合起来采取对策。这种竞争观以德国镜报著名记者施丹戈特的《为财富而战》一书为代表。施丹戈特认为,经济的强大必然要求相应的世界政治权力,欧美要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得有相应的实力。面对中国崛起,西方该怎么办?建立跨大西洋联盟。按照苏黎世一家报纸的说法,联邦德国总理默克尔所主张的这个策略,就是该书所给出的答案。这也是德国少壮派的观点。

施丹戈特认为,国家之间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常常是引发战争的潜在原因。不管人们在公开场合怎么讲,但财富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历史上的大战无一不是由于争夺资源而引发的。他故此主张,面对中国、印度的崛起,尤其是面对这些崛起国家凭借廉价产品、廉价劳动力争夺世界市场、造成大规模污染、重犯当年英国工业革命之错的局势,德国要联合欧洲诸国以及美国、加拿大进行抗衡,以便保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种:务实派。以德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埃贝哈德·桑德施内德教授的《全球性竞争对手: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无能为力》为代表。他认为,中国仅仅位居世界中游。况且伴随着快速的发展,中国自身还面临许多难题,如国有企业优化组合、大量下岗职工、医疗保险、环境污染等。面对这个现实,西方世界应该做的是协调与中国发展的步调,要“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使西方从中获得好处”,共享发展的机遇和成果,远比单纯的责备、叫嚷更有价值。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西方经济、管理人士的看法。

务实派的观点,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几届外交部长或多或少所主张的。德国现任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在对华问题上与总理默克尔之间的分歧,就其根源来说,也是历任外交部长观点之继续。法国总统萨科齐这几年来在中国问题上所玩的游戏外交,其实多少也有些实用主义的成分,只不过是动作中少了些政治家的风度。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这三类观点,那就是:第一种是好听的话、安慰的话;第二种是政治家的话;第三种是商人的话,也是老百姓的话。它们的角度不同,各有侧重。如此复杂的看法,中国很难指望西方人在短期内取得统一。况且,不管是欧洲人还是美国人,多是出生在西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他们从小得到的教育便是,西方文化与模式天然占据统治地位。要让他们扭转观念,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作者是德国的华人学者。)

猜你喜欢
施丹观点德国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梦梦”“娇庆”德国行
新中国科技60年(3)
观点参考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