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
她的创作能量横跨广告,创意、教育、旅行,美食,网路、建筑、爱情,灵修……她一天阅读一本书。她37岁去37个国家。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女子。为什么她要一直旅行,一直血拼?因为体内有一座博物馆的需要i在这本书里,台湾广告教母李欣频依据阳光法案向你公布:她的恋物情结、她的收藏型录,她的财产清单,她的百科全书。
女巫专卖店
不知道是前世的哪一世,我应该曾经是一个女巫吧。举凡所有关于女巫的电影,我没有一部错过,而且对于有法力、有预言力,有超能力就有魅力的女子心生羡慕,总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善良的女巫,行侠仗义像千手千眼,手持数种法器的密宗观世音菩萨救苍生苦难病痛。所以在近五十多次的旅行途中,只要被我用眼角余光瞄到:任何关于女巫的对象,或是店家或是节庆,我一定是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像被下蛊似地往那里靠近,疯狂地拍照,或是不看标价地买下女巫的相关物品。我在摩洛哥市集买到的一件黑色厚布带尖帽斗篷,帽端还有长须可以随风飘扬,斗篷不轻,看样子我得找一个超级光轮2000扫帚,才能把我连袍子一起抬上天。买这件斗篷可是发挥我超狠的杀价功力,足足对砍一半——价钱虽只剩1/2杀完不到500元台币,但这个一眼就知道只有女巫才穿的斗篷,法力可是丝毫没有减少的:如果它还能有像哈利波特隐身斗篷那样的特异功能,那我就可以变成神隐少女了。
另外我还有三只小女巫。一只是在日本太宰府外一家小店买的:白发少女巫——穿着蓝布衣翻红的披风,坐在一支竹与棉合体的扫把上面,很可爱,有点魔女宅急便的味道。另外两只是在布拉格买的:用彩色黏土做成,戴着老花眼镜坐在竹扫帚上的老女巫……这些都自然进了我的女巫家谱。
我还记得上次到德国采访时,意外路过一家女巫茶馆,走进地下室,昏黄的灯光中挂了数十串香料大大小小的女巫,甚至还有调配药草,药茶的各种道具……我一进去这茶馆就几乎不肯出来,想就从此进驻在这家店里的神秘厨房中,实验各种嗅、味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应该是被阵阵心荡神驰的药香迷惑住了心神吧。
只要书上有“女巫”的字眼,就不可能逃过我的法眼。比方在香港买的《女巫词典》,在北京买的《中国巫术》、在上海买的《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英国人写的《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以及一本在台湾女书店买的《猫杀女巫》龙田出版的《魔法》……洋洋洒洒地摆成了我一个独立的“女巫书柜”。
英国泰晤士报说,一对五十多岁的英国夫妇,希望开办全欧第一所专门培训巫师的学校。如果他们可以破格收麻瓜的话,我真希望报名入学,就穿着这件摩洛哥的女巫斗篷——因为买到现在,还没到复活节,苦等不到台湾寒流,也因为长期不景气无人办化妆舞会,所以完全没机会穿出门亮相。我朋友好心建议我,只要在家把冷气开到强冷,就可以揽镜自“罩”。
再这样买下去,我就可以开一家女巫专卖店了。
虚拟环球之旅的明信片以一百张明信片,把最美的世界寄给你。
旅行的时候,除了死命地拍照,一如我可能不会再旧地重游般地锲而不舍之外,我还很喜欢买明信片。除了寄给好朋友做为炫耀之用,并刺激他们出国之外(还记得电影《埃米莉的异想世界》吗?埃米莉为了让她爸爸走出家门去旅行,偷偷把他花园里的小矮人托给她的空姐朋友,带到世界各地去拍“到此一游”的照片给他一一我也是每去一个国家,就寄当地最美的风景明信片给这些被俗事缠身永远有借口无法起身去旅行的好友们,直到有一天他们真的拿了行李箱去旅行为止),我也买了很多明信片给自己——天有不测风云,路有旦夕祸福,并非每次旅行都会遇到想看的最美的风景、最好的天候,最美的光线……因为在很多时候,下大雨,起浓雾、交通中断,门票售罄,建筑整修、本日公休……等令人饮恨的事总难避免,除了安慰自己,下次有机会再来看之外,买明信片就是狂拍照片的我,另一种补救措施。
艾伦·狄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提到小说《A Rebours》中的主角德埃圣公爵:在他想象中,荷兰就像是提聂尔,史提,林布兰的画作,他期待在荷兰见到庄严的简洁,疯狂的欢乐,静谧的小红砖庭院,以及倒牛奶的白皙女仆。他真的动身前往哈伦和阿姆斯特丹,结果大失所望,并不是画作说谎,但这些珍宝都混杂在一大堆乏味的日常影像当中……亲自走一趟荷兰,那些美丽的印象反而变得模糊,不如找个午后徜徉在罗浮宫的荷兰馆,只消到这几间陈列室走走,就可以把荷兰之美一网打尽。
我虽然对上面这段描述感到莞尔,不过我还是觉得亲自去旅行是必要的,在家看Discovery和国家地理频道也是必要的,看旅行书是必要的,买明信片也是必要的……我可以在出发前,以纪录片的影像与想象先神游次,然后等真正旅行回来后,再与真实的体验、照片明信片结合,成为我在这个国家旅行的独特内存。
因为来自各国的明信片已经堆积如山,为了把各国奇景汇整好,以分享给不能去旅行的爱人,所以计划出一本明信片情书,给那个老是有一堆借口不能陪我去旅行的男友,书中将借着明信片,带着他从北极走到吴哥窟、从希腊走到布达佩斯……挪威夏天北极圈里的太阳是不下山,明信片上正是一格格时间里,太阳环场绕一圈接近地平线然后弹升的奇景;明信片里满天华彩的极光和胖胖的北极熊,是我两次去北欧都没看到的;明信片里挪威的冬天冰雪覆盖,一如被众人分食破碎的雪藏蛋糕般的峡湾,这是我不必受寒受冻就可以看到的壮观;还有明信片中的格陵兰气势磅礴,得玩命才可能取到最大角度的浮冰;以及一列老得很古典的瑞典火车、热闹的摩洛哥香料市场眼神深邃但衣着邋遢的西藏小孩,爱情海边悬崖顶上的希腊教堂,布拉格的小巷、布达佩斯的夜景,西班牙毕尔包美术馆的黄昏,吴哥窟的日出……一个人带着思念去旅行,总会有写下两个人未来的冲动,所以等我写齐了100张明信片给他,这些有邮戳、有日期,有旅行气味的明信片,就可以合成一本很贵的明信片情书(每张明信片都包括机票,旅费,邮资……),然后这本书的版税,就留给我那懒懒的情人,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离职,开始去旅行(他不能再用没有钱当借口了),但他也必须到当地买明信片以回报我,如果我刚好有计划可以跟他一块去,我们还是可以共买明信片,做为我们的共同旅情书。
有剧情景深的情书纸
我很喜欢买信纸。
虽然老早已经习惯用E-mail,但到了文具精品店,就很难抗拒这一迭迭美而有场景的信纸,总觉得如此有味道的纸应该先买回家,有朝一日等我练好书法,等我遇到一个深爱的情人,等到我想好了绝美的山盟海誓,等我要写什么很重要必须传世的话语时,我就应该用得着。
E-mail不管在任何邮箱上都已是固定规格我们收发私人信件,写着思念或是情感,却用着像写公文般的网络信件格式。如果我们打开日本株氏会社平凡社所出版的《近代恋爱物语50》一书,里面都是作家,艺人,政界人士等之私人书信,我们可以从有历史感的纸里感受时间,从飞乱的字迹中揣测写信者的情绪,从涂改的痕迹里看出他/她的挣扎与犹豫……但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从电子邮件中保留写信者的独特字迹(我们的手签名只用在VISA卡的签单上),当我们的私人信件失去了人味,我们的字失去了情绪,我们的纸不再有场合景深之别时,在快餐爱情与一夜情的时代,我们还能传递多少真实恒久的情感呢?
我到日本,最喜爱到他们的文具用品店,买各式各样的信纸,因为不管是古典的、或是有设计感的信纸,在没有任何文字写在上面之前,纸张本身就有情绪了,如果我们还可以选择由艺术家、画家,设计师所设计的电子邮件的信纸,而这些信纸,可能就是:一卷斑驳的竹简——以写分手信的凄凉:一卷樱花铺底的布匹——以写初恋的喜悦;佛经连页的形式——以写绵绵不绝的思念;单页藏经的形式——可以写短诗句,读的人可以随意抽读;山水画卷轴的形式——可以连续图文并茂,不必担心被固定的页面打断;扇面的形式——让手写手绘有着波纹般的质感,送信时是一把已折叠好,看不到内容的扇子,当收信者一拉开扇面,内容就映入眼帘,而且还有正反面;春联的形式——诹代制式摆在电子信下方的签名文件,在我们信的左,右联有“注意事项”或是“重要文句”,横批则是信的主旨……从此我们私人书信往来就有了特别的格式惊喜。
如果将来手写系统辨识率更高,我们在这些特殊信纸上手写,手绘后,再以最快的速度一一计算机传输,瞬间传到对方的手中,而这些也将是很有文化分析意义的书信文本,仍保有书写者的个性可以透过科技无限复制,广泛流传一一电子邮件有了古典的型式,我们在网络上频繁地收信,却多了美的格式与变化。如果我们将目前电子邮件无趣的规格习以为常,久了,我们真的会忘了早初书信的美学意义。
所以,这些有着铁网的信纸,有着源氏物语场景的信纸,有着蔬果花草干枝的信纸,有着大厨架势的信纸,有着情定大饭店氛围的信纸……就成了我永远的收藏,目前还舍不得写。有字也好,无字也罢,有剧情景深的情书纸总让人心起文字欲,永远觉得纸短情长。
眼耳鼻舌身意,所有感官都在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