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枫石
民间艺术的造型基本特征:
(一)实用性。民间艺术的各种造型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中及那些民事、民俗活动中。民间艺术的造型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受到“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双重限制。在某种意义上看,实用价值的造型方法的制约表现得更为突出。艺术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会受到原始形态的启示而产生烦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民間玩具的造型中,艺术家们从民俗实用性出发,其造型体现如下特点:
1.重适应的手感。玩具是儿童手中的把玩之物,光洁适手,给人一种触觉与心里的快感。因此,玩具圆滑形态较多,山东高密的泥人的造型圆润饱满,手感细腻光滑,十分有趣。
2.团块感觉。出于不易破碎的心里,泥、陶质玩具造型均成团块感,圆浑稳实。
3.突出主要的形态特征。为了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省略细小的末节。陕西的普遍流行的布老虎,突出头部造型,尾巴常被省略去,四肢短小,反而更显得威猛可爱而富有生气。
(二)抽象性造型。人类具备抽象的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原始陶器上存在着大量的抽象几何图案,为圆点纹、三角纹、月牙纹、星形纹、网纹、漩涡纹、日纹、火焰纹和图案化的鸟纹、鱼纹及蛙纹等等。这些都反应了人们在认识的自由感和自由表现现实的能力——用线条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抛开现实形象本身的各总细节,不规则因素,用极其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的造型能力。如:山东地区的民间的百家衣服、百纳帐,采用各色的方形、棱形的碎布拼缝合而成,通过色彩拼合和几何状的组合出抽象的动物、花卉造型,色调鲜艳气氛热烈,洋溢一种喜气。洛阳的刺绣、安徽的五毒背心都是民间艺术的抽象造型与人的民俗观念在造型形式上的完美体现。由此可以这么说,劳动者最先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的造型能力。
(三)程式性的造型。中国的民间艺术,在历史的、现实的各种活动约束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维方法和选择的审美标准。无论哪一种门类,什么品种,用什么样的工具、材料,它们的造型都具有严格的程式性,而这种规定又约定俗成被群体氏族集体公认,并得以世代传承下来。这种程式性的造型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表现方式形成的传承性。在民间艺术中,在某种形象某种场合的作何,表现什么特定的意义,都是事先规定好的,世世代代就按照那个先于意识规定来做,靠什么来规定呢?那就是原始思维中集体表象及其一脉相承的集体意识。这种意识无条件的服从整个群体,继承前人的传统和群体的共性,在漫长的历史沉积中,形成了民族群体每一个成员的头脑中共同的集体现象,从而形成了共性的思维逻辑,形成特定的文化圈。
2.与民俗文化并存的程式性。民间的节日活动具有和集体文化心里的同样特征,它由多样性、地方性、形式的延续性和程式性独特的心里影响,并对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和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的文化的程式性,带来了民间艺术以集体表象方式构成的约定俗成的程式,并且相对稳定地传承下来。
3.造型方法上的共同性和通用性。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多处于劳动人民阶层,或为乡村农民,或为市井工匠,它们学艺之始,没有书籍讲义可读,是靠前人的口诀心授,世代积累下来的画绝或画样作为范本。在总体造型风格上虽然不同各有特色,但造型手法上却是大同小异。
4.随意性的造型观念。民间艺术家在创造形象时较少理念色彩,它们的创造方法倾注着浓厚的意念成份。人们习惯将这种造型方式称为意向造型,意向始终受到心里结构的规范,并不是简单的直观反映。民间艺术的特殊存在的环境和民间艺术家所具备的高超的创作技巧,使民间艺术在造型上表现出随意性。
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生活面前,有着古老传统的民间美术,一方面以它清新质朴的秉赋和原始神秘的艺术魅力震憾着艺术家的心扉;一方面在现代文明的无情冲击下,以它题材内容、工具材料和制作手段等反面存在的陈旧性和落后性,在某种特定环境中,显露出遗留下来的风俗风惯,仍然会在一部分土壤里维系着它的生命,但是,旧的形式在世代的变异中逐渐扬弃着本源的内涵,使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民间焕然一新的风情风俗的生产,一些全新的民间美术样式将会脱颖而出,对于它的价值,将自有公正的评说。□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