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泽
[摘 要]以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切入点,分析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的现状,讨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走出”传统高职语文教学的观点,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的现实境遇
十几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但随着经济发展迅速与人文素质缺失的矛盾日益凸显,素质教育的核心——“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同行所思考。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无庸置疑的是,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具备相应层次的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所有的职业都是社会职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同时顾及“职业人”和“社会人”培养才能真正合乎人才培养的规律。许多高职院校把职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把高职生的培养目标过多地限定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上。其实高职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其教育对象是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不只是技术的生命载体。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缺失了,就是一个不完善的“半人”,而大学语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其寓教于美的教学形式,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具备的,所不能替代的。在高职教育階段,大学语文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这门课该上什么内容,该怎么上?这一直是困扰着大学语文教师的问题。一方面,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不计其数,我们该选择哪些作品作为授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在中学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妙的文学作品被僵化成一条条呆板的知识要点,语文课没有了任何的趣味性,僵化他们的思维。而学生对于中学时期的语文课也表现出厌恶情绪。那么大学语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改革,教育者们提出种种破解之道。而在这些意见当中,大家谈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多媒体教学”。不少人对它寄予厚望,甚至认为它就是“力挽大学语文教学狂澜于既倒”的“对症良方”和“救命稻草”。但笔者认为,还是要辩证地、科学地看待和适度使用,发挥多媒体的长处,整合传统教学,达到其教与学的和谐。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局限
的确,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教育领域,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相对于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有其独到的优势:它综合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闭路电视等媒体手段,更加形象直观且富于声光效果,更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能极大拓展教学信息资源,扩充教学容量;同时也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辅以网络技术,把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目、试卷分析、试题库、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等相关资料放在网络上,构成交互式网络助学系统,就可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学习。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特别是对于大学语文这样一门注重人文价值传承的课来讲更是如此,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打开一扇大门的同时,也关上了几扇窗户:首先,多媒体技术的确能更有效地刺激人的视听感官,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感受和品味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文学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热爱阅读、深思熟虑的良好习惯;其次,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扩充课堂教学容量,但在单位时间内人的接受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不把握好信息量的“度”,很可能使一堂课沦为过量文本资料和动画音像等信息的集中轰炸,造成学生走马观花、穷于应付的局面;再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有时间差,不可能穷尽课堂教学的所有可能性,如果依课件按部就班,很可能使教学活动僵化呆板,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现场互动;此外,优秀多媒体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的开发成本大,涉及部门、人员多,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人才难求,成品不易改动,个人开发费时费力;若教师浮躁,热衷于“搞花样”,反而不能静心探究和品味大学语文本身的真、善、美,荒废了正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回到课堂,回到大学语文教育的主旨
当然,没有必要夸大多媒体的作用,但也没有必要完全否定多媒体技术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确能有效增强课堂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益。但如何运用才算是“适当的”呢?
1.坚持先进教育理念,尊重课堂教学规律,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主导者地位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融通而建构的知识体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作为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文学作品的知识结构和人文意蕴是学生力求建构的意义世界,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建构应该是富有自己个性和创见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启发、协助、支持而非灌输、填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当然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和媒介的开发与利用。但是这种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实际情况,要从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出发,要考虑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不少好处,而传统教学也绝非一无所长,关键是要善加利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而一切归根到底,是要依赖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只有这样,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才会生动鲜活、激情飞扬,灵感才能不断迸发,才能刺激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教师一起酣畅地领略芬芳美丽、至真至美至善的语文世界,让大学语文课堂充满无穷魅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无疑有助于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和更全面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要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也相对更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首先在技术层面,要积极利用时间钻研使用技术,并能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使课堂教学流畅进行;其次要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的能力,在教师讲授、学生参与以及多媒体课件之间找到合适的切换点,该讲解时讲解,该演示时就演示,该关机时就关机;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参与,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提问、阅读和讨论,形成良性互动,教学相长。
2.尊重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培养构筑一个坚实的平台。它重在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一切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都要以大学语文的课文为切入点,必须做到“读进去”并“读出来”。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的解读是任何声、形、光、电都替代不了的,文本本身的一切美不可言的要素(如语言、意境、形象)以及由这些要素所创设的无穷想象空间都要由学生自己去体悟。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要找到最佳匹配点,以体现出各种文体、课型的特点。比如诗歌,重在听、读能力的培养,它的美很含蓄,需要读者自己领悟和补充,应以反复诵读为基本手段,辅以范读录音播放,通过语言之美感受诗之美、情之美。如果将一堂诗歌赏析课用绚丽的外表包装进来,做成MV式的多感官全方位的赏析,面对应接不暇的画面和声音,对诗之美的欣赏由用心变成了用眼用耳又用心,分散了注意力,也使得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流于浅尝辄止的简单和浅薄。
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适于用多媒体手段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分析文章脉络;导入相关资料;佐证材料;提供朗读示范;影视、戏剧片断欣赏等。而不太便于多媒体演示的有:诗歌散文的品味涵咏;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讨论文章主题,语言风格;讨论语言的深层蕴含;针对学生发出的奇思妙想、创造性思维作回应,师生互动对话等。而技术上实际并非越复杂越好,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教师一般使用的多媒体技术都较为简单(PPT占多数),这也说明技术只要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就不必过分追求复杂。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面对高职学生实际的情况,在尊重学科规律的前提下,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发一些教学课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定要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我们认为,一是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把“研究性教学法”、“问题讨论法”、“以情优教法”等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法应用到高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教师把教学的内容(文本)制作成课件或影音资料,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所学内容,教师加以引导、分析、评判、概括、总结,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二是高职语文教学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法”。因为高职语文课教学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评论家,在课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文化素质的提高及其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按照学科教育的模式那样把各章各节詳细讲授,而只能打破章节体系,进行“专题讲座”式的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集中力量把一个一个专题讲得尽量透彻些,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4.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学改革,单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转变观念,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破除对多媒体教学的盲目迷信,不搞技术主义、形式主义的“一刀切”。课堂教学大赛,无须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列入必评的指标。尊重学科的教学规律,尊重教师的个性发挥,把关注点放在课堂教学本身。
其次,加强制度规范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指导、引导和激励,深入研讨不同学科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关系,同时加以督查、指导,建设精品课程,帮助教师共同进步,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再次,建立合作机制。语文课内容非常丰富,选择什么内容,怎么开展教学,要不要用多媒体,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和媒介,具体形式如何设计等等都是很值得研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投入到课程建设中来。当然,此间也要重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劳动,避免千篇一律。
最后,信息资源库建设。个体教师的课堂效果可能很好,但是个体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建设网络助学系统。网络助学系统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可以多层次、多途径、个性化、立体化地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在线提问和答疑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补充作用。□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