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红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理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推行体制创新,尤其是生态环境管理的体制创新,理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体制创新和科学进步相联系,互助互动,在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都放在首位。现代化建设首要是物质前提,否则,经济发展便不能持续。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为进一步的社会发展服务。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有不同认识的。有人无限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以为单纯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就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简单化的,不现实的。有人视科技为“问题之源”,把资源、环境危机的出现归罪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应用,以为只有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才能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简单化的,不现实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只靠科学技术能实现的,还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道德等等诸多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但是不应忽视或低估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能力居于重要的地位。发展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取向的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贫穷不可能达到可持续性的目标。我们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强调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国的经济必须继续以较高的速度运行。因此,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唯一的选择是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可持续发展应考虑到世代均衡的伦理问题。用这种世代问的责任感来指导经济增长,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发展和贫困地区的根本需求,要使生态环境保持有满足当代人和将来人需要的能力。中国现状是发展不足,工业化程度不高,相对贫穷。因此,只有在维持了当代人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才可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水平,扩展资源范围,满足中国众多的人口基本需求,在适度提高水平的基础上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世代间均衡作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战略還要处理好国家和全球的关系。人类生产的越来越社会化、国际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越来越社会化、国际化。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又必须全球协调。要在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良好自然环境这一根本长远利益基础上,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差异,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同舟共济。要在公正的、实事求是地确定各国有区分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发展社会经济技术合作,保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参与,才能更好地协调行动,才能最终做到在一国之内和全球范围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实现产业生态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之一。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构成一种社会——生态的系统结构。可持续发展系统就是一个大生态系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都是这个大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大生态系统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的本质目标就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持续的发展。具体地说,产业生态化就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那些节约资源、环境负面影响小,经济效益高的技术,不断地探索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能提高企业效益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那些设备陈旧、高物耗、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部门和环境负效应严重的产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加快建立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制度。
产业生态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方面。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性发展,它要求当前的经济不是行业的生态化发展,而是整个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传统工业化战略转向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总结经验,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来。□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