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元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在深度和广度扩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国家,如何应对危机,是考验我们党和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的“试金石”,应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并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为迎接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大发展打好基础,下面,将结合近几年较为成熟的新经济理论,来讨论现阶段条件下,国有资产发展思路问题。
1建立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特别是本世纪初进行的改制。国有资产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盲目引进,重复建设。决策不民主,一言堂。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
(2)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3)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五是借口改制,实为鲸吞国有资产
(4)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外商合资合作的国有企业帐面资产要么没有经过评估,要么按外商意愿少低估,或者为了完成政府的招商计划损已利人。
(5)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有直接联系,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
(6)政府性支出,形成国有资产流失。政府大规模实行基建财政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为完成各级政府的“政绩工程”,项目资金的筹措成为了各级政府兴办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的主要动因,这些国资公司成立之初就归集了本级政府大量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这些资产不是用于经营而是用于向银行抵押贷款,为使政府的“政绩工程”有足够的资金上马。这些抵押贷款在申贷过程中还需要本级财政作担保。而这些“政绩工程”基本上是没有任何收入的,一旦贷款到期,国有金融企业势必会出现大量坏账损失,而参与抵押的国有资产也变成了没有任何效益的政府“面子”,致于财政担保则不用担心,因为到那时候当初拍板的领导早就升官了。
(7)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会计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因为国家对注册资本的相关规定不能全部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帐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体系,频频被蚕食侵占,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
2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的治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指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当然权益资本内部构成比例也是资本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状表现为:(1)负债率高。从实行“拨改贷”,到实行银行统管流动资金制度。借贷双方由于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使负债比例畸高。国家又几乎不对国有企业增注资本金。高负债比率下的低资产收益率,企业债务问题积重难返。(2)国有股权比重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国有独资公司以外,其他组织形式的公司制企业中,国有股权比重也相当高。国有股份过大,又没有对国有资产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形成了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过度集中,使中小股东参与权力有限,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助长了大股东操纵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资本结构影响法人治理结构,股权过份集中,使得传统的政府干预企业现象变成了所有者干预企业现象,旧体制做法得以延续。(3)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缺位,表现在:要么没有投资主体要么由多家政府机构担任,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本所有权,而且这些部门职能分离,难以担任投资者角色,造成投资主体事实上的缺位;部分国有资本主体由国有授权公司(经营公司或控股公司)担任,但许多公司仍行使政府行政职能,其经济运营职能存在缺陷。为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应该做到:
2.1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从组织形态方面,应将国有独资企业比重降至最低,改组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权多元化。同时,应采取多种方式,科学设计企业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而且,设计股权结构并不是要有意压低或减少国有资本,恰恰相反,应该通过审计,资产评估等手段,科学核实和估算国有资本,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当前资本市场仍存在较大缺陷,一是上市公司中占总股本60%以上的国有股权实质没有上市流通;二是大量非国有企业未能成为上市公司;三是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尚未形成。因此,造成上市公司优于非上市公司获得优惠融资权。所以,发展资本市场,应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核准一切要求上市而符合条件的公司上市,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只有形成供求相对平衡的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才能真正地比较判断融资成本,选择融资方式,实现资本结构最优。
2.3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确定最优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重要的问题是,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资本时,才能更好地选择资本结构。
3国有企业的资产监管
国有企业是指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进行支配、使用、调度、处分的企业。国有企业的形式应该包括:由国家作为单一出资主体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非公司企业;由国家作为出资主体之一,与其他各类出资主体一同出资建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其中的国有股份占控制地位时,此时的国有股份也是国有资产;国家作为出资人主体之一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份不占控制地位时的国有股份。国有企业都有被监督管理的客观必要。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是这种和谐秩序的有效保障。
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监督国有企业的运行。向公司派出一定数量的股东大会成员或监事会成员是对股份有限公司有效监督的方式,按照有效比例原则派出的占控制数量的股东大会成员一方面可以直接监督董事会成员及经理在日常事务中有无损害公司利益的不当行为,另一方面也监督他们是否有在日常事务中损害国有资产的行为。对于国有独资的企业与公司而言,对其领导人员进行监督是极为重要的,为了防止监督的事后性、被动性,分别监督其职务人员的合理合法性与职务行为的合理合法性是很必要的。第二个方面是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最重要的方面是确保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绝对分离。管理者首先要确定公司(或企业)的哪些权益是国有资产的范畴,以确定所有权的范围。由于经营者无权处分国有资产,所有权人才能行使处分权可有效的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有形流失。所有权人不对国有公司的经营行为直接管理,通过任命经营者的方式管理企业,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防止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对所有权人的财产进行保护,便在于本国国有有限责任公司在与外国公司交往时一旦形成破产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