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长江文艺》1985年第12期

2009-06-19 02:08
长江文艺 2009年6期
关键词:责任编辑文艺长江

晓 苏

我敬爱的《长江文艺》杂志,从1949年6月创刊,到今年6月整整60周年了。60年出版的六百余期刊物中,我最喜欢的是1985年第12期。理由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发在这一期上。

在我家的书房里,虽然完整地保存着多年来的《长江文艺》,但1985年第12期却被我单独拿出来珍藏在我卧室内一个小皮箱里。这个箱子里装的都是我认为非常贵重的东西,有我的大学毕业证,有我的结婚证,有我的房产证,还有我的职称聘书,另外就是一个存折和1985年第12期《长江文艺》。

我的第一篇小说《楼上楼下》,发在《长江文艺》1985年第12期“新人第一篇”栏目里。作品写的是住在楼上楼下的一男一女两个青年教师互相取长补短的故事。同期还发表了署名习桅的评论《“新人第一篇”印象》,文中说:“读晓苏的作品,时常会引得你会心地一笑,究竟是他带着微笑去看生活还是生活的微笑为他所摄取?他似乎那么醉心于表现一种色调明快的律动,他的《楼上楼下》就很带了些喜剧色彩。”我至今不知道习桅是谁,但这段评论给了我足够的自信和无限的力量。

我那篇小说的责任编辑是吴大洪先生。他是我大学中文系的同学,毕业后分到《长江文艺》当了编辑。我和他在大学期间交往不多,我把小说寄给他,原以为他不会太当回事,也许看看就扔掉,或者写几句应付的话把稿子退给我。没想到,吴大洪先生收到小说没过多久就给我写了近千字的回信,说我的作品基础很好,已经送审了。我当时很感动,觉得吴大洪这个同学真是够意思!后来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吴大洪先生当时不是那么认真地对待我的处女作,那我以后可能就不会再写小说了。所以,我至今对吴大洪先生充满感激。

《楼上楼下》能在《长江文艺》1985年第12期上发表,除了要感谢责任编辑吴大洪先生之外,我还要感谢两个人,一位是编辑家周昉老师,一位是著名诗人刘益善老师。

周昉老师当时好像是《长江文艺》的小说组长。小说送审后不久,吴大洪先生就通知我到《长江文艺》编辑部去一趟,说二审要找我谈谈修改意见。我那是第一次去《长江文艺》,找不到路,在东湖的密林中穿了大半天,快到中午了才找到编辑部。那次接待我的就是周昉老师,他用一口黄陂话充分肯定了我的作品,然后让我修改一个细节,还提出几个方案供我参考。周昉老师的一番话对我启发很大,回单位的当天我就把小说改好了。

小说改好寄去不久就通过了终审,但却迟迟没有发表出来。这时候,我认识了刘益善老师,他爱人是我的同事。当我与刘益善老师说起这篇小说时,他说,编辑部通过的稿子很多,要慢慢排队,有些稿子运气不好的话,排队时间长了最后还发不了。刘益善老师说,他碰到主编就帮我催催这篇小说。后来多亏刘益善老师起了作用,这样我的《楼上楼下》才得以顺利发表出来。

1985年第12期的《长江文艺》,我不知道一个人看过多少遍,无论是内容还是装帧,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一期的内容很丰富,还发了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陈忠实先生的小说《拐子马》,还有著名诗人公刘的诗作《皖南山居四题》,还有於可训老师、刘安海老师和赵国泰普丽华夫妇等几位评论家的评论文章。那一期的封面也非常有诗情画意,取自毛主席手迹的刊名印在封面上方,四个红字分外醒目,中间是一幅画,画着两座相对的山,两山之间是一条奔腾的江水,一条船正在波涛间破浪前进,记得有一座山峰上还升起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灿烂的阳光把江面都染红了。封底是一个广告,宣传的是黄石出品的高效石膏吸声装饰板。

《长江文艺》1985年第12期,我真是爱不释手,百看不厌。我想,我这一辈子恐怕都不会忘记1985年第12期的《长江文艺》了。

责任编辑易 山

猜你喜欢
责任编辑文艺长江
1942,文艺之春
长江之头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