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六十周年感言

2009-06-19 02:08
长江文艺 2009年6期
关键词:红火文学艺术文艺

映 泉

《长江文艺》创刊时,我才四岁,到今年正好一甲子。从我十几岁参加文艺团体起,就对她产生了割舍不开的情结,从此如影随行,成了我生命旅程的背景一部分。起初是读,后来是写,继而在《长江文艺》上发表作品,至今仍是她忠实的读者和作者。

《长江文艺》有如百年老店,有红火,也有萧条,六十年来红火的时候居多。想当年创刊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她是我国排在前面的重要文学期刊之一,在“十七年”间,那么多著名作家诗人在她这里亮相,涌现出了那么多传世佳作。即使在文革中,她的名字变成了《湖北文艺》,仍然吸引着无数文学青年的向往。还记得下乡期间,在偏僻的山村,这本杂志也出现在田边地头,年轻人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某篇作品的内容。上世纪八十年代,获得了思想解放的老作家们青春焕发,一大批青年作家脱颖而出,《长江文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从这双手传到那双手,直到翻烂为止,许多读者还精心地将她收齐装订成册以作家藏。好几次,我在武汉公交车上,看见有人坐在车上读《长江文艺》入了迷。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

然而那段日子过去了,经济大潮冲击一切,也包括文学。所有文学刊物订数下降,《长江文艺》自然未能幸免。有的刊物转向了赚钱的内容,有的作者转向了能赚稿费的写作,就连文学单位,也被许多有经济实力的机关同情或是藐视。在某些地方,有干部调动时,听说到文化尤其是文学单位时,就觉得是受贬。因为在这块一亩三分地上,不可能长出赚钱的金瓜。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看见经济对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冲击。比如电视中正播放小提琴或者二胡演奏,就有发了财的人问,他们一个月拿多少钱?发了财的刊物编辑问文学刊物的编辑:你们有多少订数?文学的地位下降了,搞文学的人也随着水落石头现。比如调工资,知识分子属于“事业单位”,是在把公务员安排妥帖之后才考虑这些“富余人员”的。难怪有人感叹今不如昔。

不过,当我们在一阵子失落之后,也渐渐地明白了,社会本应该是多元的,文学作品只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幕戏剧的得失让所有人操心,其实是不正常的,说明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贫乏。对从事文学艺术的人而言,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之下,才能保持一份儿平常心。想古时,那么多优秀的文学经典作品,并非是全社会关注的产物。《史记》,是个受刑的人写的;《红楼梦》,是在雍正朝的高压下产生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个落寞的盲人创作的;那位外国画家梵高,生前的地位十分低下;尼采生前自印了几本著作送人,天晓得是不是有人放进了厕所……文学艺术原本就是个寂寞孤独的差使,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所谓唐伯虎的潇洒,大概是饿得神经失常的穷秀才的幻觉。因为热闹才赶场,那不是搞文学,也不是搞艺术。

文学的精神不能丢失,这是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的贞操。尤其文学刊物,更不能随波逐流。《长江文艺》的编辑一代又一代,有的已经作古,许多陆续退休,但,老一辈留下的传统薪火相传,六十年来始终如一抱守着一个宗旨,那就是坚持文学的纯净,坚持培养文学新人。竹篱茅舍自甘心,他们拿着并不宽裕的收入,却坚持在文学阵地,一如既往地对作者满腔热情,就如六十年前一样。

看样子,文学的经营没有迹象如火车那样短时间会提速,还是拿百年老店打比方,名牌的标志不是盈利多少,而是信誉的坚持,无论是红火还是惨淡。当此她六十岁生日之际,我衷心地为她点上一支红烛。

责任编辑易 山

猜你喜欢
红火文学艺术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红火的日子美滋过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红火的日子美滋过
彩妆蒸蒸日上,卸妆市场更红火
□文艺范
网红火出天际十元诗苑、Doris、SASSYGAL 教你怎么“装”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