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成
滨海县是一个有着107万人口的农业县,在江苏省属于相对贫困的县。全省52个县中,滨海县的人均GDP大约排在40位左右。在江苏省的扶贫名单中,滨海县一直榜上有名。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以及认识上的误区,滨海的幼教事业走了一段弯路。2006年之后,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农村贫困地区幼教事业的道路,全县幼教事业终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000年前后,邻近地区一股“卖园风”吹到了滨海。当时滨海县乡(镇)、村两级财政都很困难,不少乡村干部把幼儿园当成包袱,正想把它甩掉。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全县大部分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被改制或承包给了私人,以为这是解决幼教问题的灵丹妙药。谁知,此举立刻导致乱象横生:体制混乱、队伍不稳、管理松散、经费短缺、保教质量严重下降。以该县的滨海港镇为例,这个8万人口的镇,一下子冒出29个幼儿同、幼儿班。其中两家是非法办园,即使是合法举办的幼儿园,很多也沦为了“家庭作坊”,有一个教学点只有一间房子七八个孩子,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景象无异。每年招生季节,这些幼儿园之间就爆发生源大战,不执行县里核定的收费标准,恶性竞争,竞相压价;由于收费太低,日常运作没有投入,教室里空空荡荡,缺少教玩具和图书:教育活动“小学化”,教拼音,学写字,背课文;教师“保姆化”,“闲时上班,忙时种田,小姑婆婆管照看”,有的教师只有小学文化。安全隐患突出,入园率持续走低,挣不到钱的教师不停地吵闹上访,群众十分不满意。滨海港镇乃至全滨海县幼教事业陷入恶性循环,实际上濒临崩溃。
“私有化”对滨海县这样农村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事业来说,显然不是一条生路。那么,路在何方?
2003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幼儿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幼儿教育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滨海县教育局意识到这种混乱局面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必须本着为全县老百姓,尤其是下一代负责的态度对幼教事业进行整顿,促使其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滨海县教育局认为,只有政府主导才是全县幼教事业的生路。经县政府同意,教育局做出决定:盘活小学闲置资产,作为启动资金;把全县改制或私人承包的幼儿园重新收归公有,走定点成型园之路;建立各乡镇统筹的幼教经费良性运转机制;实施以强化责任为主的小幼一体化管理模式。
把已经改制的幼儿园重新收归公有是一个非常浩大复杂的工程,必须有理有据还要有钱。很多地区虽然觉悟到当初卖幼儿园是一步错棋,但是对如何纠正这一步错棋感到束手无策。滨海县教育局决定首先取缔非法办园,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登记注册制度,让幼教管理走上法治的轨道。经多方协作,非法办园很快依据有关法规被取缔。这一步让社会看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心,也让广大教师和家长看到了希望。下一步就是攻坚战,收回已经改制的幼儿园。县教育局采取的策略是分类分期推进。逐一逐步收回。明确要求各乡镇凡承包幼儿园到期的立即收回,不再续期:来到期,但愿意提前结束承包的,一概欢迎(很多承包的幼儿园根本赚不到钱,乐意退出),并且通过卖掉部分小学的闲置房屋筹措资金,退给这些人预交的承包费:个别不愿意退出的,也不强迫,而是办好周边公办幼儿园,这些个体幼儿园因为没有竞争力,最后主动停办。两年左右,全县所有改制或私人承包的幼儿园都被逐步收回公办。
幼教师资队伍在改制中_已经丧失殆尽,幼儿园虽然收回,但是接下来如何“办”,谁来“办”呢?为了确保幼教事业平稳发展,县教育局采取的措施是,把收回来的幼儿园全部附设在小学里。各乡镇中心小学领办一至两所中心幼儿园,各定点完小办一所小、中、大班建制齐全的幼儿园,各完小教学点办一个含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学点。全县各乡镇的幼教工作由中心小学校长管理,各校校长即各幼儿园的园长,是幼儿园(含下伸的教学点)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教育教学、幼儿园发展负全责。
小学托管的做法使幼儿园有了生存的依靠,同时还解决了幼儿园的合理布局问题,生源大战就此熄火。每所园(班)的办学规模都扩大了,并且严格执行县定的收费标准,不再压价招生,幼儿园的日常经费有了保障。
为了避免校长重小学轻幼教,县教育局下发《幼儿教育工作考核细则》,把幼儿教育纳入小学教育总体考核目标体系。直接与校长个人管理实绩挂钩,并且实施末位淘汰。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把幼儿园收回公办的同时,辞退和分流了不合格的教师,全县各中心小学对各幼儿园进行核编,每学年根据编制数和考核结果,每一位教师和幼儿园签订聘用手续。中心幼儿园对所有幼儿教师每年进行一次资格审查,逐步淘汰无证上岗和不合格的教师,村办园教师都轮流到乡镇中心幼儿园顶岗进修,乡镇中心园教师也要轮流下村。
不到三年,全县的幼儿教育事业便走出恶性循环,重新焕发生机。由于所有幼儿园都严格执行县里核定的收费标准,竞相压价的现象消失了。各乡镇每年的保教费收入都在100万左右,初步脱离了经费严重短缺的困境,幼儿同具有了自身造血的机能,事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在贫困的农村,100万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为了防止小学把幼儿园当成摇钱树,滨海县教育局意识到,必须建立幼教经费使用办法,确保幼教经费良性运转。他们的做法是“一份反哺初教,两份乡镇统筹,二三份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四份用于幼教发展”。当初小学领办幼儿园时,变卖了一些闲置的房舍,而且小学的校长和后勤人员都在为幼儿同工作,一份反哺初教也合乎情理。两份乡镇统筹,是分阶段集中资金,轮流为各幼儿园添置设备和进行房屋修缮。三份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具体做法是以镇为单位建立幼儿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一是提高基本工资标准;二是调整工资结构,将工资与教龄、学历、教师资格证、上岗证以及幼儿安全、入园率、保育质量等挂钩;三是与公办教师享受同等福利;四是建立与结构工资相配套,规范合理的幼儿教师聘用工资考核定级和晋升机制;五是为全县所有在岗幼儿教师办理社会保险,投保金额个人和园各承担50%:超出参保年龄的教师,由中心小学与她们签订协议,将与参保教师等同金额的养老资金,存入银行个人专户,待退休后一次性付清。这样每一位幼儿教师,在职月工资总额不低于600元,在50周岁后能拿到月700元以上的退休金,使她们无后顾之忧。四份用于幼教发展,是指总收入的40%全部用于幼儿园的再投入,坚持办园条件的持续改善。
全县实行了小幼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建立了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园籍管理制度。没有中心幼儿园签发的离园证,各小学一年级不得接受新生报名,确保适龄幼儿接受二至三年的早期教育。全县幼儿园的管理也规范化,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征订和使用。每年县教育工作会议,与初教一样,表彰一批幼教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