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四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09-06-19 04:26党亭军张玉琴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位大学生课程

党亭军 张玉琴

[摘要]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高校中大四学生厌学、逃课现象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高校僵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改革的严重滞后性。本文主张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学生分类管理为突破口,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为主题促进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的改革,有效解决“大四现象”。

[关键词]大四现象成因生存发展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50-03

实事求是地说,地方高校的大四学生以考研究生、考村官、考公务员甚至于以就业或自主创业为由的厌学、逃课、辍学而造成的“大四现象”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地方院校本科教育的正常运行。更值得忧虑的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并没有针对这种现象的存在及日趋恶化进行及时的反思和必要的改革。本文着重探讨这种“大四现象”的具体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大四现象”成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影响。近几年,应试教育有向高等教育蔓延的趋势,如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把鼓励大四学生“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村官”等作为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提升学校知名度的应急策略,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应考研需要的调整,在大四阶段集中开设了考研需要的各专业课程及国家统考课程;一些高校对考研的报名率及录取率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而且视为各院系年度工作考核的重点,并对考研进行专项资金资助和奖励;对大四学生采取种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有意或无意地允许大四的考研学生可以不上课等等。所以,地方高校的一部分学生或考研或以考研为名把逃课公开化。至于其他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把主要精力用在考公务员、考村官或创业的准备上,人虽然在课堂中,但是心却在课堂之外。由此,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四学生处于显性或隐性的逃课状态。

2.就业压力的负面影响。随着近十年来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学毕业生定向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与市场双向选择,这给社会和学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压力。尽管国家为此采取了鼓励大学生到偏远地区支教、动员大学生到广大的农村及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考公务员和村官、进行研究生的扩招甚至于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等措施来积极解决或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局,但事实上就业难题仍使大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忧虑重重,直接催生了“大四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有人指出,“大四现象”是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四学生大量逃课,导致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环节难以保证质量的非正常现象。据笔者了解,这种现象在地方高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学生管理工作的严重滞后性。目前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严重滞后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管理理念滞后。尽管有人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模式(见物不见人)、外控性管理模式(人的物化)、人本化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但实事求是地说,长期以来大多数地方高校往往把主要的管理放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而缺失了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服务理念。其次是管理组织的科层化,即地方高校多采用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管理制度来完成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地方高校的科层管理模式从下到上依次为各班级辅导员(或专职或兼职)、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学生处、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便于集中统一管理,而其缺陷则在于几乎完全忽视或排斥了为学生服务与负责的管理理念。第三是管理人员的非专业化。在美国,“学生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方向,有严格的从业要求、职前和在职培训、专门的培养计划、专业协会推行的职业标准等,多数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都在理论研究、团队建设、资金投入、场地设施等方面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重点保障,并且在学生事务副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而我国高校尤其是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并不具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譬如在地方高校,许多行政人员能够在学校的各部门间(包括学校后勤)随意调动,这足以说明地方高校对于管理者专业素质的忽视。

4.课程设置、实施及评价上的问题。地方高校的课程不仅在设置上脱离了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且在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病,如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与静态考试,而几乎完全排斥了知识的实践与动态检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认真按照高校的课程设置完成了既定的本科学习任务,也很难顺利就业。所以,要使大四学生能够保持大学前三年那样的良好学习状态就非常困难。此外还有部分学校在大四仍然开设大量的课程,如某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大四上学期就开设了《专业论文选读与写作训练》、《教育政策与法规》、《认知心理学》、《网页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七门课程,这就更增加了大四学生的反感与厌学情绪,因此出现“大四现象”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了。

5.学制僵化、学分制形式化的负面影响。2005年9月1日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高校自主决定大学生学习年限的权力,并且许多地方高校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提前修完学业并且达到毕业标准的情况下提前毕业,而在四年内完不成学业的大学生可以延期毕业。但从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个别降级或留级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跳级的现象几乎没有,所谓的弹性学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弹性调控”作用,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僵死的四年学制下丧失了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从学分制的改革情况来看,“我国内陆通行的是基于通才和专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混合学分制”。这不同于“美国实行的基于通才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目标的自由度较大的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分制),也不同于欧洲实行的基于促进学分转化和学生国际流动的ECT(StheEuropeanCredit TransferSystem,欧洲学分转换制)”。混合学分制和以前的学年制没有事实上的区别,它基本上没有对大多数学生的四年学习年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笔者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目前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并没有适应弹性学制的要求,也没有充分发挥学分制的根本作用,如无论是通识课还是专业课(必修与选修)都硬性规定所有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而学生只能在跨专业选修课程的选择上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如此,学生在四年的求学期间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于产生大面积的厌学、逃课现象。

6.学位论文及教育实习的形式化。众所周知,学士学位论文的准备与完成及答辩是本科教育的第四年即大四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能否获得学士学位,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我国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

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一定学术水平者,即能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均可授予学士学位。”这就充分说明了获得学士学位的两个条件:成绩优良与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从地方高校学士学位的授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无需努力就能非常轻松地通过获得学位的各个环节。笔者曾撰文明确指出,我国学士学位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大四阶段质量保障机制的缺失,即学位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研究方法、撰写指导、学术规范、审阅答辩及淘汰机制的缺失。正是这些缺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大四学生以心不在焉、随随便便、胡乱拼凑、随意粘帖、粗制滥造、虚假剽窃等作法来对待学位论文。

教育实习是大四阶段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从理论上来说,地方高校的教育实习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实习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或就业以前的过渡阶段,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客观地讲,许多地方高校的教育实习已经成为一种徒具形式的本科教育点缀品:教育实习时,各院系把学生分成小组,象征性地指定一个实习指导教师,但又要求大四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这样以来,学校无法直接监控学生的实习质量,只是要求学生在完成实习后由实习单位开具一张实习证明。因此,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实习,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弄来一张实习证明以敷衍了事。所以现在的大四学生基本上没有能否毕业、获得学位、通过实习鉴定的忧虑,他们几乎是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考研、考公务员、考村官、预备就业乃至于创业上。

7.大学生自主教育能力及自律意识的缺失。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教育能力及自律意识,在正常的本科课程学习与就业或考研等相互冲突的情况下应当有正确的理性选择,但实然的现状说明了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必要的自主教育能力及自律意识。为了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村官而有意逃避正常的课程学习、论文撰写及教育实习,甚至于以直接就业为由而辍学。有人指出:“在过去的以教师为管理主体的状况下,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体现出来的结果是学生的知行不一的矛盾人格,……普遍存在着缺乏纪律性、缺乏自我负责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的现象”。笔者认为,许多大学生在急功近利、浮躁及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情感支配下,把大四阶段的课程学习、论文撰写、教育实习等完全视为可有可无。

二、解决“大四现象”的对策及建议

1.学生工作中管理理念、模式选择、制度建设、专业素质、管理职能的转变与更新。把以“控制”为主的管理理念转变为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主的服务理念,倡导“正确认识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前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是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的人本理念。在制度建设上,需要加强对大四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针对大四学生的特殊性开展专题性的学术研讨活动。地方高校应当建立包括学生工作职责制度、资格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和监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相关工作保障制度在内的系统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并且把管理职能从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拓展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就业、创业乃至于毕业后的跟踪服务。美国把大四学生当作重要资源来经营的管理模式颇为值得我们借鉴,不仅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管理和个性化服务,而且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重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学校有详细的毕业生资料,建立起完整的校友录并及时进行更新,关心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发展,尽力提供相应的帮助,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发展情况。根据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在人生发展方向上的差异性实行分类管理,把大四学生分为就业与创业类、继续深造类、考公务员与村官类等,在确保本科教育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时间为各类学生安排不同的专题讲座,并且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及跟踪服务。这是地方高校有效破解“大四现象”的理性思路。

2.实行完全的弹性学分制。“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身份本身是一种追求,这种身份本身就预示着一种较高层次的工作和生活”,并且这种特殊身份获得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较高层次工作与生活的必然获得,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或创业是缺乏内在积极性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追求是如何能够学到知识和本领并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不是‘大学生身份。因此如何能够使学生学习到对社会发展有用的知识,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成为满足他们需求的重要方面”。为此,地方高校应当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自主规定学习年限的政策,实行弹性学分制,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为衡量其最终能否毕业的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给学生松绑,使学生能够更为灵活、主动地学习,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以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只要修满最低学分就可以完成学业,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与自由发挥,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的变化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自主转换专业。

3.改进课程的设置、评价方式。目前,本科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开设、门数过多及主次不分等问题,如英语课程几乎在每个院系每个专业每个学期都有,而且其学分已经超过各非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分。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大力削减课程门数,整合专业课程设置,同时注意课程设置的“新陈代谢”。在课程实施及评价上,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师范类教学法课程的实施,就可以采用校内课堂理论讲解与校外中小学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同理,其评价模式也应如此。这样以来,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中丧失兴趣,也不会置学业于不顾而一味地去空想就业。

4.完善学士学位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学士学位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及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面子”及“人情”的负面影响有碍于学士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及淘汰的严格实施,所以笔者建议学位论文评审应当由校外专家进行匿名评阅,对于达不到相关学术标准的论文坚决予以淘汰;在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必须有校外专家,其比例不得少于1/3;把学位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衡量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标准之一;现行学士学位应当进行分级认证,即把目前的统一学位改变为等级学位,级别低的获得者则取消其报考研究生资格。这样,大四学生就不会以敷衍了事的心态来对待学位论文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大四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热情。

5.严把毕业实习鉴定关。鉴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实习时间短、效果差等弊病,笔者认为,在大四期间应尽可能地少开设课程,引导学生把主要的时间用在毕业实习、学位论文的准备上。如对于师范类的大四学生来说,完全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由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带入实习的中小学进行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对教育理论进行验证、反思、质疑、批判以至于创新,同时为毕业论文做好选题、资料收集等工作。这样,大四学生不仅能在第二个学期以较高的质量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及答辩,还可以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6.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地方高校应当在培养大四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方面大做文章,通过专题学术报告、定期或不定期的师生座谈、到外校参观与交流等各种途径来“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事实上,激发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也是目前学界所呼吁与探讨的主体教育内容之一。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学位大学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慕课的学位和传统在线学位的五点不同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