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莹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现状和课程特点,把“模块式教学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进行模块化整合,构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加平台化、整合化、现代化,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内容模块结构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83-03
大学语文是大学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大学生语文水平呈整体下降趋势,人文素质不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高校仍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其重要性与受重视程度并不相匹配。从大学语文的研究现状看,对其性质、功能等理论研究较多,而在教学实践领域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具有可行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加薄弱。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看,教学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也日渐凸显,如教学内容庞杂、散乱,缺少整体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呆板,缺少互动性和现代性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发挥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为此,要使大学语文走出边缘状态,充分发挥其在全面培养人才中的作用,除了决策者的重视外,大学语文教师也应高度重视教学领域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大学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指出: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综合地研究教学过程,用系统的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模块式教学法”(目前在理工科的教学中有所应用)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标明确,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
下面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为依据,来探讨大学语文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极广,要在十分有限的课时内,要求教师面面俱到地去讲授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又因为各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语文水平的差异性等因素,不可能有万能的教材去适合和满足所有高校的需求。据调查统计,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繁多,内容庞杂,没有统一的编写目的和体例,因此导致了各校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其主要教学内容模式有以下几种:(1)以古代文学、文化知识、写作知识为主;(2)以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史知识为主;(3)以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史知识为主;(4)以汉语言知识、名篇赏析、应用文写作、演讲等多样化为主;等等。从这些模式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多是依据教材内容而定,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体例,即缺少目的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缺少一条清晰的线索或核心点把教学内容组织起来,不利于学生掌握和梳理所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要使大学语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就需要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去寻找有效的模式来整合教学内容。笔者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三种内容整合模式:
(一)主题式模块
主题式模块即以作品主题内涵为标准而划分的模块。运用模块化的整合思路,从作品的主题人手,把具有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篇章整合在一起,向学生传授知识。从入选教材的经典篇章中,通常可以分为“乡音乡情”、“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胸怀天下”、“仁者爱人”等主题模块。每一主题模块都能牵引诸多优秀的篇章,如在“胸怀天下”的主题模块下,有先秦诸子散文的修身、爱国的美德名言,杜甫、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豪迈辞章,鲁迅充满民族忧患意识、针砭时弊的杂文等等。这些篇章,都有启迪学生理想、人生价值、陶冶高尚情操的教育作用。
主题式模块有利于学生在同一个主题下去欣赏、解读不同作家的人文情怀及其所表现的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美学理想等,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便于对相同主题篇章的拓展阅读。主题式模块突出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文体式模块
文体式模块即以文学作品的体裁为标准而划分的模块。它是把同一体裁的篇章整合在一起,突出体裁的特色。如围绕诗歌体裁,可以把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组合一起,小说、散文、戏剧也是如此。文体式模块能凸显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学体裁”特色,增加学生对某一文学体裁的兴趣,便于学生以文体为知识的核心点,掌握写作知识和文学常识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特长的发挥。如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不同文体的专题教学等。
(三)文史式模块
文史式模块即以作品在文史中出现的时间顺序为标准而划分的模块。它是以文史为线索,把同一时期的经典篇章整合在一起。文史式模块有力于学生建构文学史知识体系,从时间概念上去掌握文学知识、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学发展概况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利于在同一历史背景下去比较、鉴赏不同作家、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艺术风格。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能使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针对性增强,目的性突出,且有序、条理化,每一个体例的模块整合都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化和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梳理和接受语文、文化等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更加平台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题化教学,优化教学资源,收到一石多鸟的功效。
二、课堂结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从模块的特点出发,把课堂教学设为一个整体模块,根据教学过程整合为几个动态模块,每一个动态模块都应围绕教学目的和重点来设计,具体如下。
(一)理论讲解模块
理论讲解模块主要是集中体现与作品有关的文学理论、写作知识、文化知识和研究成果等知识的讲解模块。理论讲解模块讲述的知识很丰富,但应有重点,应突出中心内容的核心地位,围绕教学重点拓展知识。既要有一定的学术层次,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忌过于艰涩、专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水平、专业性质等)和发展需求。理论讲解模块在课堂结构中起总领作用,便于集中传授文学、文化等知识,便于学生在理论上去掌握与篇章有关的知识和信息。
(二)能力培养模块
能力培养模块主要指围绕教学目的而设置的能够引导探究知识本质、拓展思维广度、培养能力为主的问题组合模块。
大学语文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很少讲究教学方法。据调查,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讲述法仍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教师习惯性
地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文章的主题涵义、写法特色及人物形象的意义等等。至于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中很少注意研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难以发挥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征。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就文本而言,教师和学生是同一层面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见解,并非主从关系;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也告诉我们: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在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个性特征的描述中,普遍认为具有“学识渊博、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不搞一言堂、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有亲和力”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可见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喜欢讨论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发挥本课程的优势(语文课程的优势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见长),创造一个“活”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思考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巧设问题。提出的问题一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二要有思维价值,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如;《陈奂生上城》是当代小说名篇,在分析这篇小说时,笔者主要采用了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围绕主人公这个艺术典型精心设计了一组思考题:(1)陈奂生主要性格特征?(2)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3)陈奂生是否是当代的阿Q?(4)怎样看待80年代中国农民的精神生活?(5)形成陈奂生性格的主要原因?这组思考题,能较好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既有文学艺术价值的鉴赏,又有对文化、社会、历史价值的思考,经过教师有目的的设疑,激活了学生的大脑思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发言踊跃,许多学生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且观点新颖独特,甚至观点不同者展开了辩论。至于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无法达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作品原有的价值和意义会发生变化,又由于欣赏者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的差异性等因素,对同一篇章的理解,不可能有一致的观点。因此,教师对讨论的问题,如文章的主旨、艺术形象、写作特色等,不要有唯一固定的答案,过分地讲求整齐划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能力培养模块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课堂结构模块,它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中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培养模块是打破传统“满堂灌”方法的重要课堂结构模块,体现了师生平等、互动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一代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三)文学鉴赏模块
文学鉴赏模块是指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作品,从审美、艺术、文化的层面去鉴赏作品价值的课堂结构模块。
大学语文既不是中文系的文学史课,也不是一般的素质教育文化课,大学语文教学要凸显大学语文的性质和优势功能。大学语文的性质和优势功能主要体现在:极高的美学价值、丰厚的文化价值和美育功能、德育功能。教材中的经典佳作,不仅以其独具风格的艺术魅力而广为流传,且都具有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等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因此教师要以优秀篇章为文本,引领学生分析作品特色、挖掘主题内涵、分析人物形象等,以此从高起点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在赏析作品的同时,能自然渗透和传播人文精神和文化精髓。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表现作家的美学追求,也诠释了作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如:赏析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艺术风格,不仅为作家笔下梦幻般的田园特色所陶醉,为淳朴、善良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也会为小说中所讴歌的人性之美所感动。
为此,文学鉴赏模块也尤为重要。一方面是教师对能力培养模块中的问题进行评析,以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另一方面是引领学生重点鉴赏作品的艺术价值,在鉴赏艺术价值的同时,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文化层面的价值挖掘出来,即寓审美教育、人文教育、文化传播于文学鉴赏之中。文学鉴赏模块也是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是教学目的、重点的集中体现。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大学语文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