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亚
在地震灾后重建的队伍中,活跃着很多异乡人的身影。他们大多来自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带来的不只是援建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更有一腔“救人于危难”的热情。本期《慈善》走进绵竹市遵道镇,在马路边搭建起来的“江苏省常州市支援地震灾区复建现场指挥部”的板房中,采访了指挥部的副总指挥严永志先生。
《慈善》:您是什么时候到遵道镇的?常州指挥部此行一共来了多少人?
严永志:我是2008年7月23号到的四川。7月中旬常州市就成立了重建指挥部,我们算是江苏省援建队伍的急先锋。我们指挥部一共过来了14个人,主要是建设口的,因为当时我们规划到这边主要是开展恢复重建项目,有建设局、规划局、交通局、水利局、财政局,还有劳动局、审计局。我们人员中途不轮换,一直在这里干满3年,这是我们市委政府确定的。《慈善》:在遵道镇都开展了哪些援建项目呢?
严永志:由于遵道镇在地震中不算完全损毁,所以援建项目主要属于恢复,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恢复到震前水平。遵道的特殊情况是“万科”先来了,万科已经做了医院、学校,马上把乡政府做完又要开始建幼儿园,所以很多社会事业项目都已经被做掉了。
我们现在已经开工建设的、马上要建完的援建项目有三个。
第一个是17个公交车站的建设,这块已经在今年元旦前交付使用了,另外还准备建一个公交回车厂。第二,在棚花村修建一座年画传习所,这是《国家灾后重建总规》里“十个专项规划”点到的项目。绵竹年画是国家四大年画之一,另外还有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在绵竹建立年画传习所。现在这个项目的主体部分已经完工,接着准备年画上墙,计划3月底前完工。第三个项目是遵道镇水厂建设,计划在6月底完工。原来遵道的水厂在地震中被损毁,至今老百姓家里未通自来水。我们准备利用现有的古龙洞泉水和太平水库,重建水厂。现在水利部门正在对太平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项目正在推进。遵道镇现有人口近3000人,我们规划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六七千人,新水库日供水能力达到7000吨,确保厂镇居民的用水需求。
另外,我们还有多个即将要建的项目。一个是我们跟绵竹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指挥部多方沟通,准备在集镇建100多户廉租房,解决集镇老百姓的安居问题,现在项目已经启动。第二是配合廉租房建设配套的农贸市场。还有就是镇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如垃圾收集厂、公厕,以及村道建设。村道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因为遵道共有157个农民聚居点,但点到点、点到镇的道路现在还不通,如果村道不建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农房建设。根据调查,需要建10.5公里的村道,现在已经在做项目前期的估算。对这项工程,很多村民积极性很高,有些村支书已组织村民自发打好地基。这样不仅解决了用地、破田的矛盾,也非常符合重建中倡导灾民积极参与建设的精神,所以很有意义。
我们常州市指挥部有个共识,就是很强调解决灾区切实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尽量避免搞花架子工程、亮点工程。
《慈善》:真正的援助不光是要“输血”,更需要“造血”。常州市指挥部在为遵道镇“造血”方面都做了什么努力吗?
严永志:是的,“造血”和“输血”就是我爱讲的“软”和“硬”,我们不光考虑到了硬建设,更有软建设的跟进。在软建设方面我们做了几个有特色的项目。最有名的就是“爱心妈妈”活动。我们在初期调查摸底过程中发现,灾后很多单亲家庭相当贫苦,于是我们跟常州妇联沟通,结合它们“访贫问苦、对接帮扶”的工作,最后促成常州市148个“爱心妈妈”结对遵道镇140户单亲、孤残、贫困人家,在三年时间里每年给予帮扶对象一定的物资援助,另外会经常通信、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在人力资源的流动方面,我们马上要开展灾区劳动力的转移,还要送教师、医护人员前往常州进行交流、培训。我们还在努力研究两地的产业对接,比如在磷化工、农业和旅游方面进行合作或合资。
我总的想法是“两进两出”。“进”是常州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产品品种进来,优化遵道的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另外是常州的旅客进来,带动当地旅游。“出”是遵道有特色的、无公害的农产品走出去,还有就是遵道的劳动力、医生、教师到常州去进行产业培训。我觉得这样的援建,而不仅仅是建一个项目,才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援建。
《慈善》:在这么多项目中。您觉得哪个项目是你们感觉最得意,或者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呢?
严永志:现在很难盖棺定论,毕竟还有年多时间,很难评判哪个项目更好。按照我们以前的项目计划,很多项目还是比较好,但通过深入调查之后,很多都是在恢复重建要求上提升的项目,可能不是灾区现在必须要做的,所以后来我们忍痛割爱不做了。在做的项目中,我觉得传习所做得还不错。建造它应用的抗震技术、材料都是比较先进的,规模虽然比较小,只有2800平方米,但是很有意义。我们在规划筹备时,老百姓得知要建年画传习所就很支持。它既是个援建项目,又是产业项目,同时又是文化项目和旅游项目。对此我们有几方面的想法。首先,考虑到现在绵竹年画制作多是单家独户自己搞,产业缺乏系统化,想通过建立传习所来带动绵竹年画产业的组织化,打造出产业的重要结点和核心。第二,打算在培训中融入蜀绣,以及江苏的苏绣和常州的乱针绣,提高村民的刺绣技法,使刺绣产品更精致化。第三,考虑到这种传习方式能够聚拢周边的老百姓,让其安居后更能长久地乐业,增加他们的收入。第四,结合旅游产业,打造成重要的旅游结点,以后可以组织常州游客入川旅游,到棚花村走走,买点年画产品和当地土特产,这样也对当地经济有促进作用。
《慈善》:那您觉得从开始到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严永志:难度实际上涉及几个方面,特别是一些项目实施涉及到土地征用和拆迁,这与当前农房建设会产生一定矛盾。作为援建方,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江苏省原来有要求,我要援建一个项目,当地必须先把土地弄“干净”了给我,只有征地拆迁好了才建,而绵竹确实也没钱来支付这笔费用,他们财政相对较弱,地震之后窟窿又大,所以很多项目就被耽搁了。好在现在我们也在调整、松动,援建项目中可以考虑征地拆迁,但这还没有最后确定。所以,项目“落地”问题是困扰最大的问题。
《慈善》:作为一个异乡人,在遵道援建了这么久,您的感受是什么?可能生活上还是有很多不习惯吧?
严永志:我们觉得生活上面的难处都可以克服,既然来了就是准备来吃苦的。我们只是考虑怎样更快、更好地把项目建起来,我想江苏这么多援建队伍来都是这么想的。条件困难,余震不断,水土不服,口味不合,辣得不得了,麻得不得了,都可以解决,关键是我们怎么把项目推进好。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人来了,就该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