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影 赵则信
[摘要]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形式已经悄无声息中具备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载体的作用,使后来的人们不断的体会和继承祖辈的建筑文化,主要论述在客观环境及社会环境下的民居建筑文化及建筑技术对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文化客观环境四合院土楼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96-01
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社会环境造就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建筑作为生存必备的物质载体见证了人类文化长河中的辉煌,作为人类历史的产物,必然要反映深刻的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是文明行为的结晶,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文明生活积淀而形成的一些社会伦理、宗法、礼仪、生活习俗等内容。
一、文化
广泛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继承性、等级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是无形的产物,建筑文化也是一样,只能通过人们去感知。
二、民居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建筑的精神表象,意指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意识、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等要素,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体现在客观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差异。
(一)深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民居建筑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与人的穿着同理,是为保护人的肌体不受外界恶劣气候的影响,《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早在古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依据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创造出地区需要的建筑。近年来在浙江余姚、四川广汉等地发掘的建筑以确定为仰韶文化建筑遗址,距今约四至六千年之久,它就是干栏建筑。干栏建筑,是竹木构造,由于木材具有良好的吸收水分的能力,能够调节房间内的温度,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干栏建筑最后发展成为云南竹楼。
早在5000年前,我国人们就已经应用石材砌筑祭坛和围墙。石材在我国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西部及山东中部等地也普遍使用,因石材丰富、经济实惠、材质坚硬、耐久性强、色泽美观等特点,当地人们就地取材,建造石屋,内部以密梁的形式构成楼层和平屋顶,平屋顶方便晾晒谷物。从地理环境上看,东北和华北以合院的建筑形式居多,江南及云南地区以楼居建筑形式居多,但是在建筑结构上,屋顶的密梁构架形式是普遍存在的。
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黄土地区居民应用当地沟壑纵横交错地形,地下水位低,黄土高原土质好等性质来建造房屋,在当地逐渐的形成了特有的居住形式——窑洞,由于黄土高原自然气候干燥,黄土厚层隔热防寒,所以使得窑洞建筑得以很好的使用和保留。窑洞与其他建筑形式不同的是节省材料,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入口附近用砖砌成半圆拱形,并设置门窗,适宜居住生活。
(二)民居建筑文化的社会环境印象。社会环境对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各地宗教信仰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宗教建筑;丧葬制度的不同产生了陵墓建筑;礼制制度的不同又产生了不同礼制建筑及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又影响了家族及村落对建筑文化的诠释。
1.徽州建筑。徽州(古称新安)以独特的雕刻艺术和富有儒学思想的装饰艺术成为中国民居建筑的又一特色,徽州建筑彩画、徽州版画、徽曲、徽戏、篆刻、雕刻艺术的发展使得古民居的雕刻艺术形成一定特色。徽州古民居艺术的形成主要是明清时期徽商在当地大兴土木,蓬勃发展建筑的结果,其次是佛教、道教、儒教及新安理学对徽州社会环境的影响,再有就是当地文化对民居艺术风格的影响。可以说社会环境的大氛围营造出徽州特有的建筑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2.土楼。闽、粤、赣等地区长期形成了中国南方特有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是客家人创造的,客家人分布地,平均气温比黄河流域要高很多,境内多雨,日照充足。客家人建土楼的地点主要受到风水及特殊信仰的影响。土楼主要出现在明中、后期,因为当时社会治安不稳定,客家人口膨胀,宗族之间的战争及生存空间的战争等多方面的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客家人在借鉴城堡建筑形式的基础上而建造的,而到民国后期随着政局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又逐渐的消亡了。土楼不是人进化的产物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3.四合院。汉族民居的典型形式——四合院。四合院由于具有“对内亲和,对外封闭”的特点,适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被广泛使用着。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相当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汉代这种院落发展更为普遍,宋代对这种四合院布局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明清时期四合院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四合院是个统称,也可以称为“合院”,四合院是一户一院,长辈住上房,儿孙依辈分分配,四合院的大门前面一般都要设置照壁,在风水上的用意是为了挡住外来的邪气,对宅地起到保护作用,可见四合院建筑形式的由来深受社会伦理观念及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的影响。
三、建筑技术对于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客观环境、社会环境造就出多样的民居建筑文化,我国民居种类繁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及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地域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日益被人们重视,好的建筑技术不是改变建筑外观而是与地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域的有利条件发展节能环保技术,适应地域客观环境,丰富和完善人们生活需求。建筑技术使人们发展和提升了建筑文化的内涵,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又会形成新的建筑文化,贴近让人们的生活。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又使现代的技术手段丰富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及建筑形式,现代的技术又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以适应客观环境,使得人们改变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又可在一定的阶段形成新的建筑文化,技术作为人类生存的手段在不断创造新的新生事物。我们现在认同的社会环境又何尝不是未来的文化呢?
建筑作为文化的物化表现,是在长期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塑造的,人们在文化环境中熏陶,建筑在人们的思想中构造。水多的地方有水上民居;地面广阔的草原有帐篷;茂密的深林有木屋等等。人为的文化活动即同一民族的文化氛围使建筑在不同区域中发扬与继承,在差异中涵盖发展过程中的相似。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
[2]陆峰,徽州古民艺术特征形成原因分析[J].装饰,2007,6.
[3]钱正坤,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J].装饰,2006,12.
[4]林嘉书,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M].上海人民出版社.
[5]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
[6]庄裕光,古建春秋[M].百花文艺出版社.
[7]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
刘传影(1981-),女,汉族,硕士在读,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赵则信(1979-),男,汉族,硕士在读,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