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琳
[摘要]中国钢琴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至今在创作和演奏上都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70-01
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当我们回顾国当代钢琴音乐,会惊喜地发现,钢琴音乐在中国音乐创作中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甚至突破了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的创作形式,吸纳了民族音乐的创作技法,采用了民间传统的音乐素材,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形态。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成熟程度、创作技法、风格气质特点划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赵元任,他于1913年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首乐曲是一首风格全面西化的钢琴小品,音乐形象鲜明,富有活力,结构严谨,这种带有模仿欧洲传统技法的痕迹,在早期音乐创作中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可以看出,中西文化融合在20世纪初就已经很明显了。
随后,萧友梅1923年创作的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是篇幅较大、较专业化的钢琴作品,青主的《大江东去》、黄自的《玫瑰三愿》、萧友梅的《问》、赵元任《卖布谣》等作品以欧洲作曲技术为指导,创作带有民族音调的旋律,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探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教学、教材等重要问题,他们在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方面迈出了最初的步伐,为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成熟时期
中国钢琴音乐在3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发展,1934年,贺绿汀创作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首标题性的再现三步曲式结构,采用欧洲对比复调技术与我国民间支声复调因素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描写了中国三十年代的农村风光,音调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被公认为是中国钢琴音乐成熟时期的起点,对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在这段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得到空前发展,作曲家的创作技法也从单纯模仿新古典主义、印象派等技法中去寻求一种适合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新技法。
三、繁荣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也使得钢琴音乐创作有了根植的土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音乐方针指导下,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成为广大作曲家和钢琴家探索的方向,一批青年作曲家、演奏家迅速成长起来,老一辈作曲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作热情,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几年里,创作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作品:如马思聪的《三首舞曲》,江文也的《渔夫舷歌》,陈培勋创作了《卖杂货》和《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杜鸣心《练习曲》,汪立三的《蓝花花》、《小奏鸣曲》,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变奏曲》,朱工一的《序曲三首》,廖胜京《火把节之夜》,黎英海《民歌小曲五十首》,蒋祖馨《庙会》,石夫创作的《塔吉克舞曲》等等,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大都引用现成的民间曲调,配以简易的织体、多变的节奏型,用对位法、对比法和模仿式复调二声部写作手法改变而成,赋予传统民歌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基本体现。
四、徘徊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钢琴音乐遭受了严重灾难,创作、演出和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钢琴文化被无情地约束和限制,不允许演奏西方的作品,只有以“三化”标准写成的钢琴曲才能生存,在当时出现了家喻户晓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后来又出现了钢琴曲《甘洒热血写春秋》、《家住安源》、《北风吹》等,但音乐家们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钢琴改编曲,并把这一形式推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比较出名的有王建中的《大路歌》、《梅花三弄》《浏阳河》,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刘诗昆的《公社社员喜洋洋》,殷承宗的钢琴伴奏曲《红灯记》,等等。“民革”后期,不少作曲家已不再引用现成的民歌曲调,不局限于原民歌的地方特色,开始独立创作钢琴音乐主题,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曲在“国庆”30周年献礼器乐创作比赛中获二等奖。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独立创作的中国钢琴曲很少见,较多的是对中国传统古曲进行改编,产生了一些钢琴独奏曲,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器乐方面进行了尝试。
五、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钢琴音乐重新获得生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研究逐渐恢复,许多世界优秀钢琴家纷纷来中国演讲、讲学,国外的钢琴资料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在大好形势下,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许多颇具浓郁民族风格且带有新技法的钢琴作品,如刘敦南的《山林》、汪立三的《兄妹开荒》、《他山集五首序曲和赋格》、陈怡的《多耶》、黎英海的《阳关三叠》,赵晓生的《太极》,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等等。进入80年代,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强烈地影响着中国当代作曲家,通过结合十二音序列、多调性,无调性等各种音乐流派及其创作技法,中国的钢琴音乐提高了原有的创作水平,和声更加尖锐,节奏更加复杂,打破传统的曲式结构形式,拓展了音乐风格,产生了新颖的平台视角,创作方法走向多元化。
中国钢琴音乐虽然历史短暂,历经波折,但中国优秀的钢琴作品从音乐表现意境和创作手法上都有着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表现思路,发展前景和研究前景一直看好,相信随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健康发展,其社会影响会越来越突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2]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朱建,古钢琴的时代演奏法,钢琴艺术,2002.
[4]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刘雪梅,古钢琴及其音乐的历史演变[J].文化论苑,2006.
[6]任达敏,早期钢琴与钢琴文献[J].钢琴艺术,2002.
[7]熊晓辉,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J].教学研究,2005.
[8]卞萌,中国钢琴文化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6.
[9]张式谷、潘一飞,早期钢琴与钢琴文献,钢琴艺术,2000.
作者简介:
吕琳(1980-),女,汉族,就职于烟台职业学院艺术系,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