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2009-06-18 04:42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6期
关键词:基础主体计算机

章 瑾

[摘要]描述教育中主体间性教学理念,提出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主体,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构造融洽师生关系,互动学习,积极反思,设计出有一定目的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体间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45-01

一、主体间性在教学中的探索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人自身的价值和合理需求日益得到重视和张扬,教育也将视角从重视单子式的主体性转向重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在交往中形成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通过理解、对话达成统一,结成共同体。郝文武教授在其《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其认为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于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教育的主体。强调的是人与人的交互关系,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关系都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不再是主动与被动,单方向的作用,而是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需要的双向作用的关系。成功的主体性教育能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构建人的完满精神世界为目的的人类生活过程。在教学领域的主体间性包含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师生与教育文本的交流等多个方面。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主体间的成功沟通,可以说,没有合理的主体间性,也就没有了合理的教学。

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关性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关性严重减弱。首先,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严重缺乏沟通、交流,这也许是由于教育制度、高校的组织管理体系、教育方法等非教师本人的外在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要关注这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二、大学计算机中的主体间性教育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应该从应用出发,以应用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使用、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树立以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其中教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突出上机实践,是大学中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为学生将来的计算机教育打好牢靠的基础尤为重要。

(一)主体间性教育理解先行,积极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强调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理解先行,是教学中主体间性形成的桥梁”,理解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中的理解是必需的。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形成要求教学主体“理解先行”。例如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函数知识理解可以借助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普通函数例如SIN(X)来理解自定义的函数问题。很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他的相关点,比如学习计算机基础中的硬件部分有关存储速度和容量,可以先联系学习中目前各硬件部分的市场容量大小和价格,读写速度中内存最快但是价格也最高,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从而理解理论中有关的概念。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积极反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毫无疑问,我们的教学主体为学生,但是学生不一定都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但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却是每一个教学主体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教学主体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当教学主体具有全面的反思能力,才能使教学主体之间达成共识的速度加快。教师对于学生错误操作要及时指出和总结,才能达到反思的目的。目前很多的大学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形式比较多,反思的形式多表现为作业的点评工作,这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还可以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前后的知识连贯,多思多想。在学习《程序设计》中对九九乘法表的打印设计,可以用函数,数组,循环多种方法实现,在讲解时候要前后联系,这样才能使知识在反思中得到加强理解。

(二)主体间性教育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主体间性的重要基础或前提是有目的的活动,“主体间性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来实现”。因此交往意指一种主体间的关系或一种内在的相关,交往在主体间性形成过程中起着初始作用,但是有目的的活动比交往在教育中更加重要,以设计有目的的实验环节,达到强化实验技能,学生和学习内容共同存在,彼此通过交互达到认识统一。主体间性合作学习正是因应前面所提的新型合作学习方式,它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在合作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等集体特征。正是这种集体特征把主体教育的理念转变成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种有效机制,并通过此机制对相互间关系的融洽起到一定作用,在基础系列中可以指导学生在完成一定得作品时,形成课题设计小组,在学生交往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大学生在生活中缺少宽容、沟通、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学习方面,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利用教师分组学习,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也有了交流的平台,《大学基础基础》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制作黑板报的形式,将所学的各种知识融合,以上的案例都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这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运用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交互主体形式,也达到了学生之间沟通,增加团体协作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

(三)主体间性教育勤于创新。如今教育工作者忽然齐呼学生要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时,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当作受动方,习惯了家长和老师的强硬牵制和管制。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上充分运用放材,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这些环节,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逐渐减低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变化的形式更能吸引人。只有从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依附于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主体性的人。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加突出,表现在学习范围不仅在课堂,还可以在网络自学空间,可以搭建完善的,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给学生以自学形式存在。

三、总结和展望

对教学主体间性的强调最终目的是追求一种和谐的教育,是对教育主体性的深化。将主体见性教育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从而改善教学方法,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提高学习效率的优秀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文武,《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教育研究[J],2002(3).

[2]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

[3]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高等教育研究.

[4]苏静,论课程观的主体间性转向,湖南师范教育学报,2005(7-4):35-38.

[5]张丽娜,高等教育呼唤主体间性,中国高教研究,2007(7):20-23.

作者简介:

章瑾(1974-),女,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数据库,计算机网络。

猜你喜欢
基础主体计算机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何谓“主体间性”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