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效中 马菲娅
摘 要:自2007年底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的影响,然后以中铝注资力拓和五矿收购OZ为例,总结了其各自失败与成功的教训和经验。最后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出了针对目前现状中国企业应采取的海外投资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策略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投资的影响
2008年以前,外需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中国65%的国内投资。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强势增长与随之产生的消费品需求,刺激了中国的投资增长。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中国投资局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次贷危机使得美国的消费需求锐减,影响中国的对外出口从而使得国内投资减少。另一方面,.从海外投资角度来看,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企业绕过市场准入门坎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
(一)由于对外贸易形势恶化,部分中国出口企业的投资能力受到影响。
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企业销售、经营状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资金周转困难,对外支付能力下降,付款速度变慢,违约率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外贸出口企业遭遇海外坏账危机,而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则成了中国外贸企业海外坏账的重灾区。在企业资金回收速度减慢甚至可能出现收不回资金的窘境下,其投资能力下降就成为必然。据国际著名咨询企业埃森哲(Accenture)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4年至2007年,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的交易额从50亿激增至310亿,但是2008年这一额度同比下降了67%。
(二)外国企业资本严重缩水,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金融危机的出现,一度使得许多企业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股票估值居历史低位;有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开始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不少国家也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经济的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为了促进经济复苏、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引起的失业问题,欧美政府纷纷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免企业税收负担,鼓励和引导消费者消费,简化审批手续以吸引和鼓励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经济。
(三)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政策,带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稳定增长。
据全球最大财经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Reuters)发表的报告称,从2009年年初,截至2009年2月17日,在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今年的海外收购总额同比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据商务部统计,今年一至三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1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8.7亿美元,同比增长0.5%;其中三季度当季对外直接投资20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0.4%,较上季环比增长135.3% 。
二、金融危机下投资应特殊考虑的因素
(一)国家为挽救经济出台的政策
在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国家利用其宏观调控手段来刺激低迷的经济。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外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挽救经济的政策。我国政府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落实这些措施的投资额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人民币。同时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二)资本可能缩水程度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股市大幅缩水,由于美元贬值,也使得很多在海外注资或资本以美元存在企业资本大幅度减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走出国门的企业不得不面对国际形式的变化。从2009年1月到3月,两个月个月时间内,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5.01%,跌破7000点,创近三年以来新低,股市蒸发了上亿美元。而随着各国政府救市政策的出台,世界经济逐渐回暖,道琼斯指数逐渐上升,并突破了万点大关。
(三)金融信贷制度
这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从表现看是金融衍生产品领域制度建设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滞后于金融全球化趋势发展导致的结果 。从本质看是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在自由金融行为冲击下 ,自身制度缺陷的一次总体性的暴露 。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以各国为单位的,松散的,宏观和微观均存在的制度不建全现象已经不能适应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与金融市场的国际一体化程度相比, 金融体系在国际层面的制度建设和监管上的差距是很大的 ,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是国际金融市场主张建立国际金融制度 ,重建金融秩序的一种要求。
三、中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投资策略
在投资方面,次贷危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并存。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机构对外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企业注资海外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湖南华菱钢铁收购世界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FMG17.34%的股权;鞍钢入股澳洲矿企Gindalbie;中国五矿集团以13.86亿美元100%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主要资产的交易获得成功等。但本文以中铝注资力拓失败和五矿有色收购OZ作为案例,主要是为了总结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策略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中国铝业注资力拓败北给我们的教训
2009年2月,中铝与全球矿业力拓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出资195亿美元,将其在力拓的持股比例由目前的9%增至18%。一场收购拉锯战由此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5日,力拓单方面毁约。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战略合作交易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
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力拓股价一落千丈,在2008年12月份跌至谷底,加上国际上对铁矿石的需求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降,力拓的经营业绩大幅下滑。此外,力拓急需资金偿还今年10月到期的89亿美元债务,到2010年到期的债务高达387亿美元,筹集这么多的偿债资金,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资金对力拓来说几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2009年3月17日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延长审查中铝注资力拓方案时间,从原定的30天增为90天。就在这短短几个月力拓股价升幅70%,这主要得益于中铝注资力拓的利好消息的影响,力拓股票大幅度上扬,加之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市场也大幅回暖。然而,正是中铝注资195亿的交易,在危机中给了力拓相关各方信心,无疑对力拓走出危机起了重大支撑作用。在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训:
1.战略判断失误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中铝此次将成交的时间拖得太长,这虽然有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委员会延长审查期限的原因,也是由于中铝在手上有一幅好牌的时候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刚性。战术上的拖延又源于战略上的判断失误。这涉及一个短期、近期的利益权衡问题。正是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批委员会延长审查期限60天导致力拓用时间换空间,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为公众敌意的升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力拓股价上涨等提供了时间,最终使这笔交易对该公司董事会的吸引力有所消褪。
2.公共关系管理能力欠缺是投资失败的直接原因。其实对于国家战略性的利益,如铁矿石资源的垄断,本身就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美国较多媒体分析都认为政治因素是中铝失败的重要因素。若中铝是一家私营公司,没有一家西方银行会愿意向其贷款。因为中铝去年利润额下降99%。然而中国四家国有银行排着队向中铝贷款,额度大大超过其投资所需。这些银行不仅收取的利息极低,且没有设定中铝还贷期限。而且,此次中铝与力拓达成协议后不久,中铝前总经理肖亚庆于3月就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给了反对者指责中铝政企不分的借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中铝仍然坚持2名董事会席位,直接导致交易失败。中铝的遭遇,让中国企业们深刻体会到政治风险是海外并购无法逾越的壁垒。
(二)五矿收购OZ获得成功带给我们的经验
2009年2月16日,中国五矿与OZ达成协议,将以26亿澳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资源公司OZ,此交易将全部以现金方式完成。3月27日,澳大利亚财政部否决了五矿全面收购OZ公司的方案。澳大利亚财长斯旺表示,由于OZ公司的ProminentHill铜金矿资产位于南澳大利亚伍默拉军事禁区,于国家安全方面因素的考虑因此否决该交易。
4月1日,中国五矿公布了新的收购方案,以12.06亿美元收购OZ矿业的部分资产,并不再承担OZ矿业的债务。4月23日,澳政府批准了五矿有色对OZ的部分资产收购方案。6月11日,在墨尔本举行的OZ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股东投票通过了OZ公司以12.06亿美元的对价向中国五矿出售Sepon、GoldenGrove、Century、Rosebery、Avebury、DugaldRiver、HighLake、IzokLake,以及其他处于勘探和开发阶段的资产。至此,几经周折、历时近半年的中国五矿旗下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澳大利亚矿企OZ案终以交易成功告结。同样是收购资源性资产,中铝和五矿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回顾五矿的收购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1.灵活的谈判策略是五矿取得成功的法宝。当澳方提出OZ合约中的Pominent Hill铜金矿靠近澳大利亚军事禁区时,五矿作出新的协议放弃Pominent Hill铜金矿。在这期间,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在《澳大利亚人报》发表了署名文章《我们寻求互利合作》, 这一积极信号让澳大利亚国内的反对声音有了缓解,在全球经济深陷金融危机泥潭的时候,中国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既能解决有关企业的资金问题,保护当地就业,也有助于这些企业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促进澳大利亚本身的经济增长。
2.积极主动的调整收购策略,以退为进。五矿最早打算全盘收购OZ,,但合约中有一处矿山位于军事禁区,这一方案被澳大利亚政府否决。五矿当即修改方案,并快速地提交给OZ的董事会。方案顺利地通过政府审批。在最后一关的股东大会前,这桩交易也出现了竞争者,为避免再生波折,五矿决定上调报价,由原来的12.06亿美元提高至13.86亿美元,最终辛苦地赢得了这桩交易。与其他国内企业相比,五矿有色此次并购采取了灵活的谈判策略。当合约被否时,迅速与交易方磋商,改掉敏感条款,接收部分苛刻条件。这使得合约被否不足一个月后,协议获得批准 。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策略调整
从以上的案例出发,本文从主观和客观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1.主观方面
(1)采取多种方式,除主权财富基金外,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和银行进行商业性投资,实现投资多元化。主权财富基金固然能提供大量的资金,但是这种投资方式具有较大的政治性,容易受到东道国的排斥。所以更多的是要利用国内企业和商业银行等民间的资金进行海外投资。在此案例中,国内四家银行将向中铝提供约210亿美元贷款,用以支付对力拓投资对价和其它有关本次投资的资金需求。在投资地区上也应该实施多元化战略。我国进行的几次海外大“抄底”大多把目标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这也正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地区。目前,不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不大,特别是包括巴西、印度、俄罗斯在内的“金砖四国”发展势头良好,非洲、中东的潜力也很大,未来可重点投资这些市场,实现投资地区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2)要加强调研,防范风险,增强谈判能力,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在投资海外金融市场时,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与分析,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建立和完善海外金融投资的风险预警、风险监测和风险防范机制,注意加强海外金融投资监管,更准确地评估在西方国家投资的政治性风险。特别是在很多国家,当经贸往来规模小的时候,谈不上政治性风险;一旦规模大了,政治性风险就会浮出水面。中铝想拿下力拓,就应该充分“高估”海外的舆论风险。而在具体操作中,面对意料之中的政治化指责,中铝却没能作出及时与得力的回应。
(3)要实施反周期策略,因为在行情低谷时期东道国政府和民间抵触心理较小,要价也低。中国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优势,合情合理的进入东道国市场,而不至于引起很大的民怨。此次中铝介入的时机很好,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明确表示将不反对中国铝业公司注资力拓的交易。就是初级产品市场行情回升太快对注资计划构成了干扰。
(4)必须改善企业的行为方式,以免加大政治性风险。充分利用东道国地方政府对中国投资的欢迎。在中铝增持力拓交易中,澳大利亚矿区所在地政府普遍持欢迎态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助于降低我们的政治性风险。但是,中铝增持力拓交易宣布于2月12日;中国五矿收购OZ矿业宣布于2月16日;华菱钢铁收购FMG宣布于2月24日等。中国企业在短期内扎堆涌向澳大利亚,过分引人注目,加大了中国企业的政治性风险,我国企业需要以此为戒,加强协调。
(5)积极培育和利用中介机构,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的重要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服务机构为你提供各种信息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功与否影响很大。当前重点是要培育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以及跨国并购信息咨询中心等机构,为企业海外并购的事前咨询、并购方案设计、并购融资以及并购后的整合提供智力和财力支持。
2.客观方面
(1)政府应出台适合企业贷款的宏观政策,引导和协调企业,改进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管理和立法工作。政府应以“商业外交”思维来对待海外并购,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对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使海外并购能够得以顺利、平稳、持续地发展。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宏观调控的“4万亿”调整计划,共10项措施,其中8项与投资有关。2009年3月16日,商务部颁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该办法公布了商务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的多项措施,放低了对外投资的核准权限,简化了审批程序,让管理程序更加规范、高效、透明。这些文件的出台,无疑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2)政府之间应加强对话,避免东道国的政治化责问。在并购之前,要充分了解当地政府的政策和法律,避免与其政策发生冲突,并使并购目的与当地政府的意图相吻合,如发展经济、保证就业、绿色环保及展示政府政绩等;并购过程中,要做好政府公关,与东道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统一管理,防止一哄而上。在中铝注资力拓的同时,也有不少中国企业注资澳大利亚的其他企业,这样频繁的跨国并购举动不免会使东道国有政治上的压力。这就需要政府在审批我国企业对外并购的时候,注意分开时节协调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动。
参考文献:
[1] 朱雯婷.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J].金融研究,2009,(10);
[2] 梅新育.中国海外投资:国际危机传染新渠道?[J].中国企业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