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仙
摘要: 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是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的两种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句子成分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体现着文化,并受到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英汉句子成分的对比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定语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引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可见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载体,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工具,并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现实。而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语言的运用。语言中的许多因素(如句子结构、词汇意义等)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汉英句子成分的对比中来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主语的对比
汉语主语的使用比较灵活。有时靠上下文语境来推测,靠上下句的指代关系来确定,甚至可有可无。例如:甲乙二人见面,“去哪儿?”“上学”等。很明显,汉语重主题轻形式,注重人情和意合。
而英语中的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省略句除外),且主语显著,形式规范,除常见的名词和代词外,还有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等,更有英语“特产”——形式主语it。例如:
(1)Fighting broke out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2)To see once is better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3)That you dont work hard makes me angry.
(4)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从例句可看出,英语严格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结构来构成,即使主语没有实在含意,也必须将其译出,以填补形式上的空缺,实现句子的完整结构。这表明英语重形式,强调形合和客观。
三、谓语的对比
汉语的谓语范围宽泛,充当谓语的成分多样。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介词短语、主谓短语都可作谓语。且谓语多为主动式,本身无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例如:
(1)明年我三十了。
(2)济南的冬天不太冷。
(3)我在学校。
(4)员工们精神振奋,干劲十足。
而英语的谓语只能由动词来担当,形态稳定,有严格的时态、语态、语气、人称和数的变化,且较多地使用被动句。例如:
(1)I will go home tomorrow.
(2)He wants you to come back.
(3)He was bitten by a dog.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作为主体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追求意思通顺、简洁。而英语则看重事物的客观性,追求形式上的一致和统一。
四、定语的对比
汉语中定语不管多长,大都放在名词前面。例如:我给他一部他最近访问中国的纪录片。在多个定语的排序上,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把最能表明事物客观本质的定语放前面,表示规模大小、力量强弱的定语依次放在后面。例如:
(1)我是来自山东大学英语系的学生。
(2)他是一名中国现代优秀作家。
这表明中方文化更侧重集体和社团,注重发挥集体的力量,强调个人的主观观点而将事物的客观性置于其次。
而在英语中,除单词作定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特殊情况除外)外,词组或从句作定语则要放在名词之后,例如:She is a good girl who helped an old lady last year.而且顺序与汉语相反,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越是能够表明事物客观性质的定语越要靠近它所修饰的名词。例如:
(1)I am a student in Zibo Normal College,Shandong,China.
(2)She is 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英语定语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其文化强调个体、个性,注重发挥个性特点,更侧重事物的客观性,讲求原则和证据。
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著名语言大师王力先生就汉英两种语言的表现形式有精辟论述: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结合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对两种语言句子成分作了对比,分析其原因,不难得出:
第一,中方文化历来推崇“中庸之道”:凡事要圆润通达。因此行事大多比较温和,中庸低调,不会锋芒毕露,需要揣摩、推测话外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处事风格自然影响其语言表达,如汉语谓语动词本身没有明显形式变化,只是靠说话者的语气或时间状语或几个虚词如“了”、“过”等来体现说话者的具体意思。第二,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诸子百家的核心都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强调“天时地利人和”“有志者事竟成”。敬天地鬼神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因此主观能动性是中国人始终信奉的一条法则,凡事必先想到自己的努力。这一特点在汉语主语和谓语的表现形式上均可得到体现。第三,中方文化几千年来强调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原始社会里祖先们以部落群居的形式生活以求生存。后来的奴隶制社会的奴隶阶层仍是奴隶主的附属物,并无人身自由。自春秋战国后,随着大一统的实现,进一步强化与巩固集体主义、国家概念。广大人民阶层更注重自己的归属感和集体责任感,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自己融入国家社稷与集体当中,而将自己的个人身份、个人发展列于其后。这在汉语中定语的排列顺序上得到体现。
而西方文化则恰恰相反:首先,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这自然也就影响决定了其定语的排列顺序,先强调个性、个体,再强调个体所从属的集体和团队。其次是17—19世纪初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思想家认为,要改变人民愚昧、社会落后的状况,就必须树立理性和科学的权威。他们主张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宗教迷信,重视客观的事物,强调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因而科学的理性和实证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乃至社会风尚,极大地影响了英语语言及其文化。从英语主语的构成及形式,以及强调客观性的形式主语和被动句的频繁使用中可见一斑。
六、结语
在语法的学习中,如果仔细考虑其文化特点,跟中文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在枯燥乏味的语法背后也有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一方面应学会思考与探索,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对比,提高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文化与语言的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娟.英汉句法结构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及中西文化差异.科技信息,2007,(31).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1994.
[6]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