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辉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78-01
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未知客观事物作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其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探究。从理性上讲,“问题意识”的求异特质与科学精神的自由探索和怀疑批判紧密相通。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研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经常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刻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因为“勤思则疑,由习到惯”,“善思则疑,由此及彼”。学生有了好的习惯,长此以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1 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卷入”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发散思维。以《摆》为例,教师首先出示摆,边演示摆边向学生介绍摆的构造:摆长、摆锤。教师问学生是否想亲自做个摆玩一玩,学生露出高兴的神情并齐声回答:“想!”教师微笑着说:“好吧,你们在做摆和玩摆的过程中或许会发现很多有关摆的问题或秘密。”学生开始分小组制作摆、玩摆,然后教师统一记时,看每个小组在相同时间里摆的摆动次数,黑板上不同的数据引起孩子们的思考:摆做的并没有毛病,时间掌握的也很准,为什么数据不相同呢?教师组织各小组讨论,孩子们提出了自己小组的看法,有的小组认为摆在相同时间里摆动的次数可能和摆线的长短有关;有的小组认为可能与摆角的角度大小有关;还有的小组认为可能和摆锤的轻重有关;还有的小组认为和我们用力的大小有关……这样,在师生的共同研究中,有关摆的问题又进入了新的探究环节:假设——设计实验——验证——交流——结论——感受。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一定每一个都完美,都正确。因为好的思想不是一下子就能在头脑里形成的,不过,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越多,出现好思想的机会就越多,激起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就越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从不排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管有些是无价值的问题。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锻炼孩子勇于提出问题,提出科学的问题,提出便于孩子们在课堂有效时间里能进行探究的问题,提出能够用师生准备的现有材料可以解决的问题。
2 增强学生自主解决生活难题的信心
学生能发现身边不如意、不方便的事情,是激发学生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把自己的设想附之于行动并不断改进与创新,本身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总是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这样,学生就愿意主动发现和寻找身边不如意的事情,并树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我区有一支学生乒乓球队的队员。在他所在的球队里,打完球后,教练总是让队员们把满地的乒乓球收拾好。可是由于训练太累,孩子们都不愿意捡球,有些家长就帮助孩子捡球。这名同学就产生了发明一个“拾球器”的想法,教师听了及时表扬鼓励他,他做了一个长把的撮子,把球扫进去。可是又出现了新问题:球多了就都跑了出来。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动手改进,用木板做个四边形框,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物体有弹性的原理,在木框的底部用皮筋一条条按上,使用时,把拾球器往球上一放,球就顺着皮筋的缝隙进到拾球器内,再把四周做成沿,球再多也跑不出来。这件作品用起来轻松多了,可是又发生新的问题:使用时总是用手提着,球场很大,真是费力呀。于是他又在框的底部安装两个轮子,这样,使用起来真的是省时省力。榜样的力量带出了一些同学的获奖作品:《磁力摇床》、《磁力风向标》、《无人执守安全输液器》……学生们在制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在问题中得到发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百折不挠的坚毅性格和品质,也更加激发了孩子喜欢自然课的兴趣——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方法解决问题。
3 多途径、多方法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
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外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学生能够对身边的一些现象感兴趣并能用课堂上掌握的探究方法解决问题,从身边发生的现象中找寻出科学的知识并加以解释,这本身就是能力的发展,同时使学生树立起探索科学的精神。在讲《桃花》一课时,同学们到校园里采集桃花,一会儿,几个孩子跑到笔者的办公室里惊奇地说:“老师,老师,桃花不见了!”望着孩子们满脸疑虑的神情,笔者赶紧安慰他们说:“别着急,慢慢说,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同学定定神说:“老师,咱们校园西侧不是并排长有三棵桃树么,中间那棵桃树上没有桃花了,而另两棵桃树上开满了桃花。”“哦?会出现这种现象?咱们一起再去看看,好吗?”笔者带着疑惑与好奇和孩子们一同去校园。果然,中间那棵桃树上没有桃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组织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析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水分、光照、栽植的时间、周围的环境等。同学们通过调查负责的班级、观察三棵树的生长情况,了解到三棵树的浇水情况是一样的,三棵树的栽植、长势也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中间那棵桃树对着的是一个小吃部的烟囱和排风扇。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呢?孩子们运用多种方法: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验证(观察一些酒店的排风扇、烟囱附近的树木)、调查分析推
理……通过“桃花不见了”这个问题,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展开实践活动,运用多途径、多方法寻找问题的根源,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及解释现象的有力依据,知道了煤烟、油烟对植物的影响和危害。有了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