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经典阅读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2009-06-17 09:20张明珠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格文学精神

张明珠

摘要:在当今,中学生一方面困惑和远离文学阅读,一方面素质却又有待提高的背景下,中学语文应倡导经典文学阅读,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哺育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

关键词:语文经典文学阅读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33-01

文学经典代表了一个民族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经过历代读者长期反复阅读鉴赏而筛选出来的文学精华。它们一般都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而文学经典形象的间接性、内容的广阔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使学生在充分认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细致性,领悟思想认识的独特性与深刻性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滋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品位修养。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经典读对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 经典文学具有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作用

“文学即人学”,文学教育具有“育人”的优越性。而经典文学本身就是内涵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经典文学从家国情怀、友爱亲情、道德修养、人生感悟等各方面蕴涵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如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汉代苏武被拘匈奴19年而不辱节、杜甫的忧国忧民诗篇、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高唱的《正气歌》、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爱国主义精神可谓代不隔绝。这些既有思想性,又富形象性,很容易感染学生,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得到精神哺育,提升人生境界,构建精神世界。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懂得热爱故乡,热爱家园,珍惜亲情、友情、爱情,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做一个人格健全、感情丰富健康、有人性的人,把握经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就十分重要。作为教师来说,要深入挖掘文学经典的人文内涵,发挥丰富的人文教育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必须深入到“人学”的层面,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区分出人性的善恶、忠奸、美丑。使学生从人物的命运中,感悟人生的要义,并受到灵魂的激荡和情感的洗礼,进而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使他们的人格品质得到升华。养成高尚人格。

2 经典文学具有强化道德、养成责任意识的作用

经典文学中有很多作品具有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作用,伴随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培养每个人的国家民族情怀。当我们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诗句,当我们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这些都深深烙上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的、审美的等诸多人文精神痕迹,使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文明才能得以薪火相传。再如孔子提倡“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如“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好仁者,无以尚之”等等。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并且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说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宋现实主义诗歌,一直到明清小说,都高举着仁爱思想的大旗,体现对专制暴政的愤怒和批判,表达对百姓及人类命运的同情和关怀,并传达出关心民生、为民请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而文学经典中的人道关怀精神和责任意识,无疑会感染和激励学生,为他们的道德、精神人格以及责任意识的养成夯实基础。

3 经典文学具有培养豁达胸怀,养成健康心理的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中众多圣贤君子、领袖英雄和仁人志士的典范故事、精神风范和精辟论述,都是对学生进行气节和人格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净化中学生的灵魂,具有不可替代的感召力量。如孟子褒扬舍生取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气概,都可以成为学生追求进步的激励力量,对他们的心灵产生熏陶作用。再如庄子视富贵如敝屣,自然不拘的洒脱情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隐居的性情人生;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吟咏山水日月的浪漫飘逸;刘禹锡不以逆境为意,愈挫愈奋的执着;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等等,都对人生采取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教给了我们消融苦难,化解忧闷,战胜逆境的智慧,体现了蔑视富贵、淡薄名利的豁达精神。这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4 经典文学具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作用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优秀思想文化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升华凝聚,成为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在经典文学中有集中表现。如戴望舒诗句对人孤独灵魂的吸引和感动。高尔基的《海燕》给人深刻的教益,且在艺术上也是匠心独运,别具风格,不仅能使我们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也能从中得到醇厚的美学享受。在《哈姆雷特》古老的封建复仇故事中,我们看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性的巨大魅力,了解当时时代的混乱、丑恶与矛盾冲突,思考性格与命运的古老哲学命题。从《诗经》《离骚》到《边城》《呐喊》到《春之声》《红高粱》……语文教材中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化资源,可以让成长的学生在文学阅读中陶冶情操,领悟真善美,学会怎样对待生活、怎样善待别人和自己、怎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思想的精神个性。文学教育又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学之美是一种艺术美,主要表现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而塑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以及语言文字本身的优美等等。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从而远离粗鄙、庸俗、肤浅和自私猥琐,让读者受到思想、伦理、道德、情感等教育,感受人生的多滋多味和人性的多彩多姿,从而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生命层次。

综上所述,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角度看,阅读文学经典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人格,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人文根基。所以中学语文应倡导经典文学阅读,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哺育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

猜你喜欢
人格文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我们需要文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拿出精神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