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

2009-06-17 09:20肖若心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客家人公婆唢呐

刘 钰 肖若心

摘要: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客家人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已在民间流传了1000余年。如今,其音乐曲牌仅存十余首,“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如何把它作为一种“遗产经济”来打造,传承并创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公婆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J6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079-01

赣南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频繁的迁徙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和风土风情。在有着“唢呐之乡”美誉的于都县,一种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公婆吹”已经流传了1000余年,相传自从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举家举族南下,辗转迁徙,终于安营扎寨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南迁的中原汉人的一支将自己称为客家人,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当地土著畲族人,和睦共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便是客家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基础深厚,应用广泛,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等和接送贵宾都喜欢请上一对“公婆吹”,吹上一番。在民间有个顺口溜: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大显身手。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

1981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是于都唢呐的鼎盛时期,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自发组织的唢呐班子。靖石唢呐班的刘班主说,那时候,谁家娶老婆都少不了他们,而且到了旺季天天都有得“吹”,每到一处都会引来不少的围观者,唢呐吹奏的欢快、热闹气氛也给人们带去了不少快乐。据刘班主说,当时还涌现出许多“祖孙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唢呐手1000多名。

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逐渐成为了客家民众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精神标志,他不仅丰富了客家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为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各方面原因,如今“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仅存的音乐曲牌才十余首,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一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客家人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承并创新于都唢呐“公婆吹”,使之重新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而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服务。

近年来,于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都会把全县的唢呐骨干及“公婆吹”唢呐手集中起来交流学习。尤其是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都会举办一次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活动展览,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了解到于都唢呐公婆吹的历史、现状以及创新成果,对“公婆吹”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前几年田里乡间几乎听不到“公婆吹”的声音到现在形成了以于都银坑汉田为中心并辐射发展到于都寛田高龙村、杨公坝村、寨面村、石晗村,葛坳乡,黄磷乡、沙心乡、段屋乡等乡镇村组,于都唢呐“公婆吹”又重新开始在民间活跃起来。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传承和创新于都唢呐“公婆吹”的同时,如何把它作为一种“遗产经济”来打造,利用独有的“遗产文化”来带活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其产生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可以反哺“遗产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在一些欧洲国家,因为他们有成熟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所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斐然成就。同时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精心开发“遗产经济”,利用文化遗产吸引游客,从而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比如法国首都巴黎,据统计,近年来来巴黎的游客以每年100多万的速度递增,遗产经济已成为巴黎经济的重要支柱。

如何让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一个活的旅游亮点,笔者认为可以把她结合到于都县独有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当中。

于都唢呐“公婆吹”在客家人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等和接送贵宾的活动中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如果能在于都广阔的田里乡间和古色古香的客家古屋中,让您伴随着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曲调感受一下客家人古老的婚嫁习俗,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同时,于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当前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可以想见,每当游客们来到位于于都县城东门的“于都长征第一渡”时,都会引发对红军当年渡河场景的无限遐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我们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芹.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M].

[2]肖继岳,谢慧,钟蕾.于都唢呐:期待中艰难传承[M].

作者简介:刘钰(1979-),女,江西赣州人,赣南教育学院音乐讲师,本科,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肖若心(1975-),女,江西赣州人,赣南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本科,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客家人公婆唢呐
恩怨如污垢
又听唢呐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