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荣
摘要: 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新课程背景下,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采用感官聚焦导入法、文艺鉴赏导入法、价值申述导入法、先行组织导入法、观点质疑导入法和目标期待导入法,对历史课堂导入进行创新和优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导入创新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部经典的电影,必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一首流行的歌曲,必有旋律优美的前奏;一次成功的演讲,必有精彩的开场白。同样,一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设计科学、新颖别致、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课堂导入。
一、感官聚焦导入法
【案例1】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首先利用投影播放自制影音文件“抗战版满江红”(PPT),音频采用歌手罗文演唱的《满江红》(岳飞词),上阙播放日军暴行和中国军民抗战图片,下阙播放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新版教科书、日军遗留细菌武器,以及中国人索赔事件、保钓事件等图片。观看影音文件后,教师讲述:一曲悲壮的《满江红》,带着我们走进那段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也引导着我们审视今天的世界。
【剖析】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通过五官获取信息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味觉1.0%,通过视听获取的信息高达90%以上。案例1通过制作影音文件,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采用影音风暴的形式,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视频、音频、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具体、真实的历史,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感官性课堂聚焦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积极的情感基调。
二、文艺鉴赏导入法
【案例2】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投影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手稿,让学生欣赏书法的同时,教师朗诵诗文,然后讲述:“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占领了南京,毛泽东听到消息后异常振奋,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著名诗篇,表达了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从历史的角度来感受一代伟人的豪迈情怀!”
【剖析】文学作品以情感和美感取胜。案例2教师通过朗诵,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酝酿情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历史感悟,弥补历史教学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缺陷。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广义上的史实,用文艺作品导入新课,能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视角,完善学生的史料观,有利于文化史与政治史、经济史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文史知识的整合。
三、价值申述导入法
【案例3】人教版必修Ⅲ模块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投影文字资料: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说,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远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作用,那将有损这位非凡人物的荣誉。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教师导读上述文字后讲述:诸如此类对毛主席的评价,不胜枚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剖析】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习动机与任务价值呈正相关关系,当学生看重任务的价值时,就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相反,如果学生觉得任务没有什么价值,就会采取逃避的方式,不会真正付出努力。案例3通过引用名人对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任务的重要价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自发地参与学习,并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四、先行组织导入法
【案例4】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教师讲述: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狭义上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宏观上来看,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制型的政治制度,国家一切权力掌握在一少部分人或个别人手中;一种是民主型政治制度,国家权力由不同的机构掌握,采用集体决策方式。中国古代建立的是专制型的政治制度,西方近代追求的民主政治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西方建立民主制度的最早尝试。
【案例5】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三单元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师讲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采用代议制和两党制,成功地探索出了适合于英国国情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对立法、行政和司法权进行了较好的分割。近百年后,美国建立了联邦政府和相应的政治制度,对立法、行政和司法权进行了独特的划分,这种制度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其原因何在?
【剖析】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只有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有效学习,知识结构才能不断发展。据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即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提供一定的材料(先行组织者),以便于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合起来。先行组织者分为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说明性组织者是指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一般性的原理或概念,再转入新知识的学习,如案例4中教师介绍了“政治制度”这个上位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学习。比较性组织者是通过提供前后学习内容的异同或联系,提高两者的可辨别性,避免容易产生的混淆,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如案例5中先介绍已学习的君主立宪制,既能降低学生学习美国政治制度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掌握英美两国政治制度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五、观点质疑导入法
【案例6】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字幕投影,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对此,马克思给予了高度关注。1853年他热情地肯定了太平天国: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但在1862年他却说: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为什么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拨开历史的迷雾。
【剖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朱熹说:“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会质疑恰恰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换句话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对于批判性思维而言,我们希望能让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批判性的态度、特质和倾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传授教材现成结论为取向,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被扼杀殆尽。案例6通过讲述马克思对太平天国前后不同的评价,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带着批判的精神开始学习新知识。
六、目标期待导入法
【案例7】人教版必修Ⅲ模块第二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欧洲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什么叫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启蒙运动,有哪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有哪些重要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西方这段重要的历史。
【剖析】主动地设置目标是动机的一个重要来源,当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并认为自己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时,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与学习目标相对的,是表现目标,即学习为了取悦老师和同学,赢得他们的肯定和尊重,得到社会和群体认可,表现目标过强,会干扰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上,而不是关注学习的程度和效果。案例7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目标导向,并能起到介绍性课堂聚集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学会相关的学习策略,在学习历史事件时,知道应该从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着手。
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课堂导入,会逐渐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反之,运用多媒体手段,将现代教学理论融入到课堂导入,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设计出形式新颖、内涵科学的课堂导入,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考其克著.伍新春等译.学习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3][美]J·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4][美]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译.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