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铭
童话丹麦
从厦门飞广州,从广州飞芬兰赫尔辛基,转机飞丹麦哥本哈根。旅游第一站,我们去探访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雕像。美丽少女全身赤裸,坐在港口海滨的大岩石上,她颔首若有所思,小腿合拢处是鱼的尾巴。波罗的海碧波粼粼,阳光在波纹上闪烁,细浪在礁石旁低语。海边停靠着漂亮游艇和豪华游轮。远处岸边有风力发电厂,三叶形风叶徐徐旋转。美人鱼从1913年8月23日开始坐在这里,已经近一百年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每天都络绎不绝。
告别美人鱼,导游带我们到神农喷泉游览。和静态美的美人鱼不同,神农喷泉表现的是动态之美。喷泉高台上,神农吉菲昂女神右手挥鞭,左手扶犁,驾驭驱赶着四头神牛,那牛耸肩低头奋蹄,有雷霆万钧之势。圆池四周喷泉向圆内喷水,形成一条条抛物线,高台上水花四溅,水溢如注成瀑,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图。
在国王新广场中央,国王克里斯廷五世铜像骑马屹立,他挽着缰绳,目光投向王宫。王宫上空,飘扬着带有皇徽的丹麦国旗,表示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此时正在宫里。铜像正前方,是著名的大理石教堂,附近是其它教堂。
在市政厅左侧,安徒生大街的人行道上,我们邂逅了安徒生。这是一座巨大的铜像,他坐着,右手拿本书搁在膝盖上,左手虚握着拐杖杖头,目光投向远处一座现代儿童游乐园。据说,他生前人们就想为他立雕像,他极力反对在雕像旁雕塑一群小孩子。他写了一辈子童话,然而,他的童话,绝不仅仅为儿童而写。他把深刻的人生感受融注进民间故事里,创作出大量蕴含深刻哲理的童话。这些童话传遍世界,足够令其流芳百世。《安徒生童话》的出版数量,据说仅次于《圣经》。
安徒生在哥本哈根的旧居有几处,码头边的一处没有对外开放,只用红布条标出,我和妻子仍然徜徉其附近。码头边桅杆林立,有游轮缓缓驶出,港口两边的建筑群,童话般美丽。不远处,是哥本哈根老歌剧院。它是皇家歌剧院,曾经寄托着这位童话大师的梦,他写的悲剧《混血儿》曾在这儿上演并取得成功。
从丹麦到瑞典歌德堡有两条路,陆路和水路,从水路走距离较近,且可参观《王子复仇记》故事的发生点——克伦堡。克伦堡位于丹麦爱森诺市的海滨,这里每年7月30日至8月2日都要举行“哈姆雷特之夏艺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此地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克伦堡有两道护城河,第一道护城河的吊桥现已改成固定的木桥,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说,这样做不妥,估计是公布为文化遗产前所为。站在第二道护城河前,克伦堡的雄伟身姿赫然在目。顺着护城河走,来到海滨,海对面是瑞典。海岸上陈列着一长串的大炮,炮筒上满是绿锈。进入第二道大门,右侧有一阴森森的地下室。第三道大门的城墙石雕精美,门两旁雕刻着武士,门楣上雕刻着天使,武士坦露着健美的肌肉,天使裸露出丰硕的双乳。厚重的木门面上钉着铁皮。迈进古堡,围墙中央是一个石板砌地的广场,这就是每年“哈姆雷特之夏艺术节”演出的场所。由于四面都是城堡的高墙,所以不必音响器材而有良好的音响效果。我在一道门楣上看到城堡始建的年代——1594年,距今已经四百多年了。
伫立广场,我恍惚听到哈姆雷特王子忧郁的自言自语:“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屈指算来,“哈姆雷特之夏艺术节”今年已经是第27届了,英国、美国、新加坡、立陶宛等国都曾派艺术表演团体来此演出。2005年我国上海京剧院就曾应邀到此参加艺术节,载誉而归。暮色开始垂落,城堡要关门了。依依不舍告别这童话王国,大巴开进码头边的大轮船,我们前往瑞典。
雕塑之城奥斯陆
欧洲城市一向以雕塑著称,我访问欧洲虽只有3次,但也走过了十多个城市,总的感觉,它们的城市雕塑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挪威首都奥斯陆,被誉为雕塑之城,可谓“王中王”,会不会名副其实呢?
首先参观的是北郊高山上世界最大的跳台滑雪场。抬头仰望,侯门库伦跳雪台直翘上云天,气势非凡。这儿举行每年冬奥会的跳雪项目,它也是1994冬奥会的主会场。可以想象,在此跳雪台上纵身一跳,是何等惊心动魄。据说,跳得最远的记录是113米。
接着参观的是维京海盗船博物馆。挪威维京海盗有顶级的世界航海技术,在中世纪长期侵扰欧洲沿海。他们战船船头高高翘起,船尾微翘,灵活轻巧,劈波斩浪,无往不前。这座博物馆里展出3艘海盗船:科克斯塔德号、奥塞贝丽号和图耐克号。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皆涂上黑色,精美得犹如艺术品。其中,奥塞贝丽号是九世纪奥沙女王的葬船,它与图耐克号出土于1867年,图耐克号上有女王生前用品,还有一名陪葬女婢。
奥斯陆市政厅,其貌不扬,但入口处喷泉就有一对嬉戏的天鹅雕塑,大门上方是一个全裸的少女雕塑,两边走廊墙壁上,都是雕塑。市政厅大厅,每年举行一次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据导游说,挪威原本在瑞典的统治下,后来他们以和平的方式要求独立并使问题得到解决。瑞典因此特地将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仪式放在挪威,诺贝尔其它奖项的颁奖仍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市政厅大厅里,三面墙是巨幅壁画,题材为挪威历史,被誉为“挪威历史教科书”。后面是落地窗,毗邻着码头和大海。考虑到那儿是办公场所,我们少作逗留,便走出来,到它背后去。那儿有一排雕塑,是男性的维京人。码头上有一个小广场,中央一座纪念碑式的高台上有一组雕塑:两个赤裸健硕的女人背靠背,手牵着一男一女的小孩。广场四周,坐着四个形态不同的女性雕塑,相同点是皆为裸体。在广场偏心位置还有一组喷泉雕塑,是一个坐着的母亲和两个坐着玩耍的幼儿。几个活泼的小孩子正在那儿爬上爬下。
顺着大街走,议会大厦、大学、皇宫,哪一座建筑前没有雕塑,走在街上,时不时邂逅街头雕塑。来老城前,我们游览了世界上最大的滑雪场,那里的国王雕塑是一身滑雪装,双脚踩着滑雪板。山顶上也有雕塑。就连维京博物馆,那沉船也像是精雕细刻的精美雕塑艺术品。
美中不足的是雨时停时下,淅淅沥沥,撑着伞,要拍照很不方便。而黄昏正一步步走来。我们匆匆赶到维格兰人像雕塑公园。这个公园原名弗罗古纳。1910年,挪威41岁雕塑家维格兰向政府提出:给我一片绿地,我要让它闻名世界。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将弗罗古纳公园交给他。现在,公园的入口处就站着维格兰的全身立像。公园也改成雕塑家的名字。
维格兰以其才华和毅力,率领他的学生孜孜不倦40年,不负重望,雕塑出几百座人体雕塑和浮雕。所用的材料,多为铜与石,配之以铁与木。这些雕塑被安置在公园的中轴线上。桥的两旁由于安置了雕塑变为生命之桥。雕塑群的代表作是《生命之环》、《生命之柱》和《愤怒的小孩》。维格兰之所以以人体为题材,是因为他认为世间万物,最美的还是人体,是赤裸的人体。他表现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人的喜怒哀乐惧嗔爱恨等情感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凸显。
《生命之柱》由121个形态各异的人体组成,高17.3米,直径3.5米,重270吨。它又被称为人生柱。它由一色花岗岩雕琢而成。仅这根柱子,维格兰的3名主要弟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就雕刻了14年。那些人体绞合在一起,都奋力向上爬去。《生命之环》由5个人手脚相联组成一个意味深长的“环”。《愤怒的小孩》据说是雕塑家自己最喜欢的作品。那小孩愤怒的神态逗人忍俊不禁。有人在猜测研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哪人为模特儿,不知是否有人知道《愤怒的小孩》以谁为蓝本。还有一件作品很有概括力,不知它什么名:几个壮汉奋力举托一个巨盘,那鼓胀的肌肉显示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雨还在下着,暮色渐浓,我不由得加快脚步。要想在人体雕塑公园游览的这一点时间里,体验人一生的全过程,体验人生的各种各样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北欧“威尼斯”
从奥斯陆前往斯德哥尔摩,550公里路程,大巴行驶了七、八小时,抵达时已是黄昏。黄昏的斯德哥尔摩似光彩照人的美女,使大家来了精神。和意大利威尼斯一样,斯德哥尔摩也是在海上设置木桩建起来的,其名的瑞典语便是“木头岛”。因此它被称为“北欧的威尼斯”。它位于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的交汇处,由14个岛屿组成,亦被称为“水中美女”。
第二天的游览从市政厅开始。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一年一度举行诺贝尔奖颁发典礼的地方,也是20世纪欧洲最美的建筑物之一。市政厅濒临梅拉伦湖,周围景色迷人。钟楼、塔楼及向后延伸的裙房,使整座建筑像是即将启航远行的大船。步入市政厅,首先进入的是蓝厅。原先在意大利订制的蓝色马赛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运达,现在的蓝厅不蓝,墙上砌的是800万块透出金黄的红砖,大厅庄严肃穆、金碧辉煌。这是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发时举行盛大晚宴的地方。参加晚宴的人,除诺贝尔奖得主外,还有各国科学界要人、瑞典各界名流共计1300多人。瑞典国王、王后、王室成员及首相、议长亦年年光临。这一切使晚宴声名远播,市政厅里还展出晚宴所用的镀金的光闪闪的餐具和包金纸的巧克力。
步上27级台阶,走上2楼。金厅入口处侧墙,立着一个名人柜,名人中有著名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诺贝尔。诺贝尔生于斯德哥尔摩,家庭贫困,他未曾上过大学,自学成材,一生共获得355项技术发明专利,在安全炸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在世界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大约100家公司与工厂。去世前(1895年),他留下遗嘱,将其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折合920万美元)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文明100多年的发展。
金厅,据说由1800万块镀金的金属块和彩色玻璃马赛克镶嵌,单镀金的黄金就耗费了10公斤。正中壁画上坐着梅拉伦女王,她膝上放着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右手执权杖,左手托皇冠,头上太阳照耀,周围祥云环绕,天使吹着喇叭。脚旁站着许多国家的使者。
市政厅的议会厅,屋顶像是倒扣的船舱,拱顶上横梁历历在目,古朴原始。厚重的木门木墙木雕,处处显示权力中心的威仪。不过,议会开会时,允许市民旁听,也允许媒体旁听与直播。
斯德哥尔摩博物馆众多,其中富有特色的是瓦萨号沉船博物馆。瓦萨号沉船是一艘双层炮舰,据说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17世纪大型战舰。当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为把势力扩张到波罗的海,特命建造这艘当时超大型的战舰。这艘战舰耗资2.25亿瑞典币,为瑞典造船史上耗资最多,历时3年完工。1628年8月10日瓦萨号首航,隆重的首航仪式欢呼声尚未停息,排水量高达1000多吨的战舰便在自己家门口沉没。沉睡了300多年后,1961年沉船才被打捞出水。瓦萨号之所以沉没,主要在于设计不科学,加上国王盲目要求增置大炮以增加其战斗力,更是雪上加霜。
博物馆的外形象巨大的船,进入博物馆,瓦萨号巨大、精美的船身便呈现在面前。馆内地上5层,地下1层,观众可以到各楼层细看船体的各个部分。站在它的面前,我不能不惊叹其木雕的精美繁复。与其说它是一艘战舰,不如说它是一座木雕艺术博物馆。
波罗的海的女儿
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我们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乘豪华邮轮前往芬兰赫尔辛基,经过的是波罗的海向东伸入芬兰和爱沙尼亚、俄罗斯之间的芬兰湾。芬兰的西面、和瑞典之间的是波罗的海向北伸入的波的尼亚湾。可以说,芬兰被波罗的海半环抱着。
我第一次乘坐欧洲邮轮,这艘邮轮虽不算大,但也有3000多个额定的床位,船上分10多层。楼层之间有电梯。每单元船舱里有独立卫生间。我们下榻5层。我和我妻子把行李往船舱里一扔,就上到10层甲板上,陶醉于芬兰湾的迷人景色中。海风很大,掀动衣襟,把头发全吹乱了,心房八面洞开,惬意通畅。翌日黎明,我们去看波罗的海日出,甲板上风更大了,吹得人站不稳,见不到其他人,匆匆去,匆匆归。但茫茫无垠大海上那一轮鲜红、那一抹辉煌,将长久地留在我心灵的记忆卡上。
不知什么时候,船靠岸了,几乎是纹丝不动,没给人任何感觉。被誉为“波罗的海的女儿”赫尔辛基,在不知不觉中到了。
参观了从一整块岩石中凿出的岩石教堂后,我们来到西贝柳斯公园。西贝柳斯(1865—1957)是芬兰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有根据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创作的《库莱尔沃》、传奇曲《勒明基宁组曲》、交响曲《波约拉的女儿》,极富芬兰民族特色,召唤着芬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以西贝柳斯命名。自1950年起,每年赫尔辛基都举办一届西贝柳斯音乐节。深秋的西贝柳斯公园,成片树林和满地落叶灿红、金黄。公园内,一块巨石上镶嵌着西贝柳斯银色金属头像。他神情庄重,眉头紧锁,双唇紧闭,陷入深沉的思索中。连着头像的三块云朵状的银色金属,似飘逸的思绪。一动一静,使头像显得更加生动。头像旁的纪念碑别具一格,由600多根长短粗细不一的银色不锈钢组成,像管风琴的管子又不是管风琴。这是著名女雕塑家希尔图宁花6年心血创作的成果,竣工于1967年,即作曲家逝世10周年之际。公园傍着海湾,停靠着一排排游艇,几只野鸭在浅水处游戏。
旅游大巴把我们带到参议院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1894年建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纪念他给予芬兰广泛的自治。亚历山大二世戎装肃立在高高台座上,面对南面大海,右手微抬,掌心向上。台座四面,有四尊神像,南面女神像后,站着一头雄狮。铜像北面,花冈岩石阶缓缓而上,百级石阶尽头是著名的赫尔辛基大教堂。有人说这百级石阶将天堂与世俗隔离开。教堂建于1852年,正面山墙上耸立着6根巨大的科林斯石柱。教堂整体为乳白色,中央钟楼与4角共计5个半圆形穹顶均为淡绿色,房顶各角分别立着雕像。教堂顶端海拔80多米,海上航行的船只远远便能望见。它是赫尔辛基标志性建筑,被称为芬兰建筑史上的经典。
我和妻子走进教堂,信徒们刚作完礼拜散去,一些大学生在搭建演出的舞台。美丽的吊灯、巨大的管风琴,一切都弥漫着祥和气氛。据说,许多芬兰青年人选择这儿举行婚礼。每年,赫尔辛基大学神学院毕业典礼,也在这里举行。
步出教堂后我们发现,下面广场正举行反爱滋病集会。人们搭起白色帐篷,帐篷上云集粉红色气球,孩子们在分发传单。广场南面是总统府、最高法院和市政厅,东西面是内阁大楼和赫尔辛基大学。
顺着大街我们走向码头,又沿着海岸在街上闲逛。在大街上,邂逅“波罗的海女儿”喷泉雕像,她右手提着长裙,左手轻握长发,似乎浴后刚从水中走出,尚未穿衣。赫尔辛基被称为“太阳不落的都城”,夏季里平均每天阳光灿烂20小时。此时是深秋,太阳已经西斜,我们到火车站,乘火车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
(作者单位:厦门市文化局)